
3675综合信息/col/col1229369547/index.html部门网站/col/col1229369770/index.html区政协/col/col1229372600/index.html政协会议/col/col1229373861/index.html全体会议/col/col1229373863/index.html十六届一次会议(已归档)/col/col1229618775/index.html大会发言/col/col1229618781/index.html
|
2022-02-12 11:33:4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大致经历了从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行政控制到居民参与、垂直管理到横向互动的三个转变。当下的城市社区(以下简称社区)已成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和行政体系的有效延伸,而传统粗放的治理方式难以适应当前多元化和多需求的社会现状,让社区治理陷入了“三大困境”。 一是“疲于应付”。我区现有34个社区,常住人口约约占全区常住人口总数的一半,人口规模逐步放大、并将持续增大。目前人口规模较大的佳和社区常住人口有三万余人,仅有几名社工,社工即为网格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同时,还需定期走访上千户居民,远远无法满足社区治理的实际需要,不得不疲于应付。 二是“有治无类”。以某小区为例,10年前多为本地居民,主体较为单一,现在是租户、机构、商铺、组织等占主体的8成以上。不知在座的各位,是否还熟悉楼上楼下的住户?是否还认识同小区、同楼道的人?如此复杂的治理环境,难以形成共同的社区文化,“一刀切”式的行政管理,已无法有效回应主体差异化的需求,社区治理“有治无类”。 三是“单打独斗”。以往传统粗放的管理,导致社区与其他主体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彼此处于几乎“0”交集式的分离、剥离关系,曾有街道以招募方式鼓励动员各主体参与,也鲜有成效,社区治理存在“单打独斗”的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十四五时期,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社区治理要走出“困境”就必须拿出“凤凰涅槃”的勇气,不断地打磨社区治理体系的“最小”颗粒度。为此建议: 一要贯通“141”“152”两大体系,打磨最小颗粒度社区治理网格。目前我区按照每100人为一个网格的标准将全区划分为4474个网格。若仅以人口数为依据拆分网格,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在贯通“141”(“1”即县级社会治理中心、“4”即乡镇(街道)基层治理“四个平台”、“1”即村社网格)“152”(“1”即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5”即5个综合应用,分别是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综合应用、数字政府综合应用、数字经济综合应用、数字社会综合应用和数字法治综合应用,包含“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城市大脑+未来社区”等核心业务场景;“2”即数字化改革的理论体系和制度规范体系)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础上,按照“就近就亲就便”原则和社区主体构成特点划分不同的大网格片区,再按照50、100、500、1000等不同人口规模划分中网格和小网格,不断打磨最小颗粒度社区治理网格。 二要建立社区“民情驿站”,打磨最小颗粒度社区服务事项。设立线上线下的“民情驿站”和“民情通”微信群、钉钉群等,通过“晒诉求、提问题、求帮助”等形式畅通各主体反映渠道,按照“一户一册、一户一档”的要求,分片区、分小区、分户建立民情电子档案,将诉求、问题、困难等民意需求拆分为最小颗粒度服务事项,适时开展数据挖掘、分析研判和动态预警,及时回应各主体需求。 三要创新分类融合融入,打磨最小颗粒度社区参与模式。分类创设满足各主体的最小颗粒度参与模式,通过谈约-签约-晒约-履约-评约流程与单位、组织、经营体等群体签订“契约”,规范参与职责、事项、范围。创建各种利益协调机制,吸纳居民、外来人员、流动人口等人群,激活现行体制中的民主因素,白云、灯塔、丽阳等社区现有的“居民议事厅”、政协创建的“协治会”等就是很好的平台。也可充分发挥老娘舅、社区大妈等类似人物的作用,组建一些“帮帮团”,或者举办一些节庆活动,尽可能多的创新参与融合模式。 社区治理是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在精细化上下功夫,打磨最小颗粒度,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