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体育投注_足球365比分-直播*官网

图片

图片

>政务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区政府信息公开 >规划信息 >“十三五”(已归档)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首页
足球365比分:碧湖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索引号: /2016-31059 ???? 发布机构: 碧湖镇 ???? 发布时间: 2016-08-04 11:39:53

文号:

索引号 /2016-3105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发布机构 碧湖镇 成文日期 2016-05-05 00:00:00

                     

序  言

 

 “十三五”时期是碧湖镇推进“三美融合、主客共享”,奋力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实践的关键时期,是以改革创新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将进入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关键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确保碧湖镇“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特编制《碧湖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规划纲要》。

本规划是在镇党委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进行的,是遵循《足球365比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制定的镇域总体规划,是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依据,是今后五年全镇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背景. 6

(一)发展基础. 6

(二)存在问题. 11

(三)发展环境. 12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14

(一)指导思想. 14

(二)基本原则. 15

(三)空间布局. 16

(四)发展目标. 18

三、坚持创新发展,加快发展美丽经济. 20

(一)强化绿色发展支撑. 20

(二)集聚美丽产业平台. 22

(三)倾力发展生态休闲养生产业. 25

(四)加快发展其他服务业. 28

(五)做优做强养生农业. 29

(六)推进发展生态工业. 31

四、注重协调发展、建设宜居美丽城镇. 32

(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33

(二)加强城镇管理. 35

(三)提升城镇品味. 36

(四)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37

(五)强化基础设施支撑. 39

五、致力绿色发展、通力打造美丽环境. 42

(一)加大生态环境保护. 42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3

(三)强化环境综合治理. 44

(四)突出资源节约集约. 45

六、着力开放发展、增添绿色发展活力. 45

(一)深化区域分工合作. 45

(二)共建共享生态旅游名城. 46

(三)加大选商引资力度. 46

七、推进共享发展、加快创造美好生活. 47

(一)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47

(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 47

(二)加强人口计生工作. 48

(四)弘扬挖掘古堰文化. 48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49

(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49

八、完善实施保障、确保目标如期实现. 50

(一)加强规划实施. 50

(二)加强要素保障. 51

(三)加强项目管理. 51

(四)加强规划评估. 52

 

附表1:碧湖镇“十三五”规划建设项目汇总表(单位:万元)(实施类)

附表2:碧湖镇“十三五”规划建设项目汇总表(单位:万元)(预备类)

附图1:碧湖镇空间结构图

附图2:碧湖镇空间结构图:一心、两廊、两片多点

附图3:碧湖镇生态休闲旅游规划图

附图4:碧湖镇通济堰农耕文化走廊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全镇上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区委“三大莲都”建设目标,克难攻坚、务实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1、综合实力有新提升。

201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64亿元,工业总产值[1]43.47亿元,自2011年以来分别实现年均增长23.4%15.7%[2]一是生态农业稳步提升。近年来,全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综合区顺利推进,铁皮石斛、大棚番茄、草莓等特色、现代农业种植基地渐成规模。二是生态工业快速增长。全镇工业发展空间初步构建,逐步形成机械装备制造、羽绒服装制品、农林产品加工、制鞋及革制品、文教体育用品等五大主导产业,工业主阵地的地位愈发凸显。三是生态服务业蓬勃发展。通济堰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各项旅游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市场日益活跃。2015年全镇实现旅游总收入6.73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农家乐接待超42.85万人次,经营收入达到1497万元。

 2、平台建设有新拓展。

一是农业平台促效益。全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蔬菜基地无害化杀虫示范区建设,实现农业布局规模化和实施标准化。设施农业、农业精品园、无公害农业基地初具规模,生态农业发展后劲得到充分保障。二是工业平台扩空间。完成碧湖产业北区块剩余350亩工业用地出让,区块二期、三期路网工程完成主体建设,24家企业整体竣工投产;高溪低丘缓坡3个标段的土地平整完成验收,形成与碧湖区块南北交融的良好格局,生态工业发展空间明显扩大。三是旅游平台重质量。里河—蒲塘农事躬耕体验区、里河、山根村的现代农业观光园、石牛、郎奇的设施草莓园等项目加快推进,各种养生养老项目加快推进,碧湖旅游知名度不断提升。

3、设施建设有新突破

五年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8亿元,年均增长23%。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新50省道、大众街、人民街的道路改造工程、碧湖产业区块“四纵三横”7条路网工程等一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瓯江大溪治理工程、碧湖大桥美化提升等城镇建设“六个一”项目、连接线路面改造及路灯亮化工程、松坑口新村建设等一大批项目;加快推进松坑口安置小区和郎奇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前期,完成了南山水厂扩容,开工建设了碧湖第一水厂,瓯江大桥防洪堤(碧湖段)工程已建成保定段、南山段3.8公里,新治河拓宽和新合片排涝工程已于2015年底完工。

4、美丽城乡有新面貌

“十二五”期间,以“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六边三化三美”、“美丽乡村”为抓手的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生态环境与居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严格落实“河长制”,完成辖区内所有河道的垃圾清理任务并通过验收,完成39个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镇区截污纳管工程一期全部完成,通济堰清淤新完成77km,目前28个村通过区“无违建”考核小组的初检。创建洁净村庄39个,村容村貌显著改善。截止2015年末,城镇化率达43.93%,比2010年大幅提高了13.8个百分点,并被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等7个部委列为全国重点镇。

5、农民收入有新提高

截止2015年末,碧湖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2万元,为2010年的2.1倍,年均名义增长16.2%,远高于全区GDP增幅,2015年底全面完成人均收入4600元农户的脱贫,农民工资性收入以及经营性收入明显提高。随着现代农业和生态休闲旅游等项目建设,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逐年扩大,农民财产性收入有了可喜变化。

6、社会事业有新进步

一是教育基础不断夯实。成功创建学前教育达标乡镇,平原中心幼儿园达到省二级标准,碧湖中心成人技校通过省标准化评估,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落实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78%二是医疗服务不断完善。扎实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实现全镇“20分钟医疗圈”。积极落实新医改政策,深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完成村卫生室改建任务,碧湖医院更名为足球365比分:人民医院。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做到基本覆盖,实现了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必退”。截止2015年末建成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4个,完成残疾人“无障碍进家庭”设施改造15户。四是文体事业繁荣发展。成功创建浙江省文化强镇、丽水市质量品牌示范乡镇、省级体育强镇,文体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五是社会管理不断强化。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和各类重特大事故应急体系,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7、体制机制有新活力

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逐步理顺“九办一局三中心”运行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简政放权。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持续推进,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稳步提高。深化教育、卫生、社保、文化等领域改革,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1 碧湖镇“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单位

“十二五”规划目标

实际完成情况

目标完成情况评 价

2010年基数

2015年目标

年均增长速度(%

2015年实绩

年均实际增长(%

工业总产值

亿元

15.21

34.84

20

43.47

23.4

农业总产值

亿元

3.69

6.04

10

7.64

15.7

财政总收入[4]

万元

1150

3208

8

13305

63.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8136

9611

5

17218

16.2

常住人口

46187

52000

——

64155

——

非农从业人员比重

%

——

未定

目标

——

68.6

——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6以内

——

6以内

——

中心镇建成区人口

13905

14481

3

29531

16.3

中心镇建成区面积

平方

公里

2.56

未定

目标

——

5.04

——

——

城镇化水平

%

30.1

未定

目标

——

46.0

——

——

外来人口暂住证发放率

%

——

90

——

100

——

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

%

——

4以内

——

4以内

——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

%

——

未定

目标

——

100

——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

%

——

未定

目标

——

95.64

——

——

义务教育普及率

%

——

100

——

100

——

高中段教育普及率

%

——

95

——

95

——

城镇自来水普及率

%

——

100

——

100

——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100

——

100

——

(二)存在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镇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与矛盾:一是发展定位不够明确。省级中心镇和市级小城市试点镇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仍然不清晰,区域的优势难以有效发挥,在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城市建设等方面存在“散、乱、小”的特征。二是经济总量偏小。工业经济薄弱。企业间配套协作较少、关联度低,规上企业明显偏少;农业经济规模小。农业经营依然分散,产业化程度不够高;服务经济发展滞后。生态休闲养生产业的主导地位未显现,文化娱乐、住宿餐饮、商贸金融业培育发展不足。三是城镇化水平较低。“非城非乡,亦城亦乡”的半城镇化特征明显,城镇布局混乱,市政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城镇功能不完善,城镇品位亟待提升,非农从业人员比重偏低,农村劳动力缺乏创业转移能力,农民增收难度较大,中心镇集聚带动能力有待增强,统筹城乡任务艰巨。四是要素支撑薄弱。受用地指标的限制,加之土地利用粗放、用地结构不尽合理,土地开发利用尚未能形成有效优化的生产力布局;干部缺编严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政府服务效能尚难最大化;财政刚性支出压力巨大,财政紧张状况尚未得到根本缓解。五是体制改革有待加强。中心镇和小城市培育的配套改革有待于加强,往往存在“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却看不见”现象;城镇管理体制要进一步理顺,少数干部创新意识不足、改革意识不强,政务环境优化空间较大。此外,在征地拆迁、撤并村庄等领域仍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在就业、社保、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方面仍有待加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十三五”期间努力加以解决。

(三)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碧湖镇处在“战略机遇期+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机遇方面:一是全面小康新使命的机遇。省里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掉队”,意味着“省级中心镇培育工程”会持续发力,市里也将出台新一轮小城市培育政策,这将给碧湖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提供更多的支持。二是生态旅游名城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机遇。市里提出加快旅游名城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这将为碧湖围绕古堰、湿地、温泉、田园、古村等资源建设美丽城乡,打造旅游特色副城,与中心城市有机融合,推动碧湖由“镇”向“城”转变提供难得的机遇。四是综合交通改善的机遇。随着步入高铁时代,新50省道建成通车,丽水机场建设,等等为碧湖接受中心城区辐射,推进区域大开放大融合创造条件。五是倒逼转型升级的机遇。经济新常态内涵和条件是倒逼转型升级,“五水共治”是治出“新环境”、“三改一拆”是拆出“新空间”、“四换三名”是换出“新动力”,以及“互联网+”全面渗透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机遇,是碧湖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进创业创新的新动力。六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机遇。特色小镇作为经济转型新平台,古堰画乡小镇已进入全省第一批重点试点名单,这将为碧湖有效率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城乡融合发展创造条件,同时也使碧湖迎来打造特色小镇的最佳机遇。

挑战方面:发展环境不确定性的挑战。经济新常态的中高速、调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特征演绎,使经济发展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这使碧湖镇面临在招商选资、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加快小城市培育等方面的挑战。统筹城乡由整体协调到相向融合面临挑战。一是进一步推进城市化面临产业支撑乏力,产城融合难度增加,新区建设瓶颈多等挑战。二是面临城乡居民稳步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牢固、民生发展短板突出、古镇的保护与修复滞后等的挑战。周边地区区域竞争的挑战。碧湖的农业产业结构与周边趋同,产业培育重点与遂昌的生态旅游业、缙云的装备制造、云和等地泵阀制造相似,加之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服务业挤出有限,等等这些都很可能会弱化碧湖的产业竞争优势。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坚持“三美融和、主客共享”的工作主线,围绕中心城市特色旅游副中心的战略定位,大力发展民宿经济、养生农业、“互联网+”新兴业态,积极打造特色小镇、国家农业公园、主题村落三大平台,融合打造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确保与全区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幸福新碧湖。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明确碧湖镇“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1+313”的总体战略:

——“1”就是将碧湖打造成中心城市特色旅游副中心的战略定位:通过建设通济堰农耕文化走廊、瓯江风情水廊为串联,以建设美丽城镇为中心带动,积极打造三大特色小镇,形成美丽小镇、美丽乡村、国家农业公园、通济堰保护区等开发建设重点,推进城市小镇、田园山水、度假休闲、养生养老、人口空间、经济生态有机结合水墨田园小镇建设,构筑“推窗见农田、抬头见青山、远眺山水美、城村处处景”的“美丽碧湖”,真正将碧湖打造成中心城市特色旅游副中心。

——“313”就是碧湖镇“十三五”时期要深入实施的“三镇一园三基地”发展战略:

“三镇”即全力打造水墨田园特色小镇建设,推动碧湖建设全域性农业公园,合力打造古堰画乡小镇、谋划高溪台地小镇,全面推进碧湖“文态、生态、业态”融合发展,山水、文化、未来交相辉映,创意、创新、创业和谐共生。

一园”即着力建设国家农业公园,以足球365比分: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园项目为基础,围绕“七巧田园”、主题村落、特色民宿等建设,结合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等,打造国家农业公园。

“三基地”即现代农业养生基地,以国家农业公园建设和打造水墨田园特色小镇为平台,融合建设绿色无公害蔬菜、水果等基地,打响“养生农业”品牌,推进碧湖全域农业公园建设。近郊水墨田园休闲养生基地,结合三大特色小镇打造和国家农业公园、主题村落建设,形成三产融合,全产业链的近郊水墨田园休闲养生基地。特色制造业拓展基地,围绕谋划高溪台地小镇,优化提升碧湖产业区块和南山工业园,努力成为中心城市特色制造业拓展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积极向上级争取有利于全镇发展的政策,营造创业、创新软环境,力争在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机制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上有新突破,致力于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增强内源发展动力。

——坚持协调发展。统筹美丽城乡建设,彰显城乡魅力、凸显乡愁元素;优化人口与城镇、产业关系,注重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各方面协调。致力“主”与“客”统筹、协调融合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要在打造美丽环境、发展美好经济、创造美好生活上持续发力,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致力于开创碧湖“三美融合、主客共享”发展新局面。

——坚持开放发展。从完善配套、功能互补、传统承接等层面融入中心城区,深化区域分工协作,突出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切实在扩大开放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城乡居民可持续增收与精准扶贫“两水抓”,把教育、医疗、文化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完善社会保障网络,致力于强镇与富民有机统一。

(三)空间布局

积极推动“多规合一”,主动谋求与中心城区的规划对接,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积极构筑“一心、二廊、两片、多点”发展格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一心”:碧湖中心镇区,向西加快碧湖镇生活区块建设,向北加大产城融合,积极打造“三大特色小镇”,提升休闲商贸、旅游集散、休闲服务能力,促进人口集聚、建设形成生态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生态养生农业联动发展的美丽城镇。

“二廊”:一是通济堰农耕文化走廊。自堰头至下圳,串联古堰画乡特色小镇、中心镇区、国家农业公园、水墨田园特色小镇,打造“一线联动,四点支撑”[5]的通济堰农耕文化走廊建设。二是瓯江风情水廊。自堰头至下圳与水阁经济技术开发区相连的大溪防洪堤的建设,形成滨江景观廊道的风情水廊。依托“二廊”打造,全面推进通济堰文化保护区建设,加强与瓯江对话、强化瓯江印象,促进碧湖镇产业、人口集聚,“山水林田湖”融为一体。

“两片”:为沿新50省道省级生态产业集聚区新增空间的高溪低丘缓坡区块及碧湖产业区块,沿53省道的南山园,是省级重点生态产业发展地区,中心城市制造业的拓展区、山海协作产业示范区。

“多点”是指多个中心村,引导人口向中心村集聚,建设农村新社区,进一步完善村庄布局体系。

(四)发展目标

2020年,碧湖镇中心城市特色旅游副中心地位更加突出,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中心镇的位次显著提升,充分展现古韵碧湖、田园碧湖、活力碧湖新魅力,开创形成“三次产业、三个基地建设”融合推进的水墨田园小镇建设新局面,全面建成惠及全镇人民的高水平小康社会。

——经济水平更高。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76亿元,农业总产值达到1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2%8%,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超过15%10%,生态产业发展更具规模、水平更优,规上工业产值达到50亿,生态休闲养生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旅游总收入达到25亿元,服务业快速发展,三产结构更趋合理。

——人民生活更好。城乡一体的就业和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发展成果更多地普惠于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0元以上,年均名义增长8%以上,低收入农户纯收入超8000元农户比重达到100%,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布局更趋合理,学前教育全面加强,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实现更高水平覆盖。形成了镇、社区两级管理服务网络,社会更加安定有序,城乡居民生活更加美好。

——城乡人居更美。城镇的规模、功能、品质明显提升优化,城乡的“山水田园”和“小桥流水” 特色更加靓丽, “城”与“乡”、“主”与“客”,实现相向融合、协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更上新水平,城镇化水平达到56%以上,城镇常住人口稳定在6.5万左右,生态旅游、主题村落、特色小镇、城镇建设取得实质突破。

——发展活力更强。“九办一局三中心”运行机制进一步理顺,城镇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开发联动取得新突破,体制机制迸发新活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精准确权、赋全活权、有效保权”上取得大进展,用足用活中心镇、小城市培育的各项体制机制,小城市培育向纵深推进。

——生态品质更优。镇区人均公共绿地年均增长2%,“六边”视野实现“绿化、彩化、香化”,“六边”区域的脏、乱、差得到彻底整治,地表水达标率达到100%,“五水共治”机制得到有效实施,打造“一个捡不到烟头的镇区”、“一个零投诉的生态旅游镇”,在创建国家级生态镇的基础上,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

2 碧湖镇“十三五”规划参考指标表

指标名称

单位

“十三五”规划目标

指标属性

2015年基期值

2020年目标值

年均增长率

经济发展

工业总产值

亿元

43.47

76

年均增长12%

预期性指标

农业总产值

亿元

7.64

11

年均增长8%

预期性指标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9.53

40

年均增长15%

预期性指标

旅游总收入

亿元

6.73

25

年均增长30%

预期性指标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万元

1350

2200

年均增长10%

预期性指标

城镇人口比重(常住人口)

%

46.02

56

每年提高约

2个百分点

预期性指标

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

68.6

78

每年提高约

2个百分点

预期性指标

民宿经济(床位)

500

2000

年均增长32%

预期性指标

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比例

%

60

80

足球365比分:目标

70%

预期性指标

城镇建设

城镇建成区面积

km2

5.04

12.35

 

预期性指标

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不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年均增长2%

预期性指标

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

%

 

100

 

约束性指标

自来水普及率

%

 

100

 

约束性指标

公共服务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

%

 

100

 

约束性指标

学前教育等级幼儿园覆盖率

%

 

100

 

约束性指标

每千人拥有卫技人员数

 

不低于足球365比分:水平

 

约束性指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

%

 

9

控制在9‰及以内

约束性指标

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

%

 

100

 

约束性指标

人民生活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

%

 

100

 

约束性指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

%

 

100

 

约束性指标

农民居民人均纯收入

17218

25000

年均增长10%

约束性指标

低收入农户扶贫率

%

100

100

全面完成

约束性指标

低收入农户纯收入超8000元农户比重

%

 

100

 

约束性指标

农村居民低保率

%

 

100

 

约束性指标

五保户集中供养率

%

 

100

 

约束性指标

生态环境

地表水达标率

%

 

100

断面水质III类及以上

约束性指标

村庄整治率

%

 

100

 

约束性指标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100

 

约束性指标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约束性指标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

%

 

100

 

约束性指标

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

 

100

 

约束性指标

主题村落创建

 

10

每年创建2

预期性指标

 

三、坚持创新发展加快发展美丽经济

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围绕存量调优、增量育优、加大制度创新,聚焦资源转化利用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推动绿色发展升级,加快发展美丽经济。

(一)强化绿色发展支撑

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加大制度创新,切实增强绿色发展动能,不断强化绿色发展支撑。

1、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进一步明晰农村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耕地、林地等生产资料产权,力争实现土地承包权、林权、房权“权证到人(户),权跟人(户)走”,积极构建农村林权、农房所有权、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水利工程产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六权”的“抵押贷款模式”,同步推进产权、信用、担保服务体系一体化,加大对农村股份合作经济、集体经济的融资支持力度。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强化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功能,鼓励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村集体集中流转、入股或信托,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配合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机制,消除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

2、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立足城镇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不断整合碧湖镇域的国有资产等资源,强化政府综合性融资平台功能。积极引导政府性投融资主体、投融资平台向市场化的产业发展运营平台转变,支持PPP、股权众筹、特许经营权转让、民间独资等融资方式,搭建形成国有资本、企业资本、自然人资本共同参与建设的投融资平台,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创新项目融资模式,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金融、养生养老以及新兴产业等领域,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3、持续深化强镇扩权改革

继续争取市、区下放审批权限,进一步理顺“九办一局三中心”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积极推进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开展“化零为整”的前置审批,变“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加快推进项目生成落地和开工建设。研究建立“事中事后监管责任清单”制度,加强对事中监管和事后绩效评价、问责追究等环节管理,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强化政府服务意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集聚美丽产业平台  

围绕“一心二廊、两片、多点”发展格局、打造特色小镇、积极谋划国家农业公园、优化提升碧湖产业区块、南山工业园,增强集聚活力,促进旅游、产业、文化融合互动发展。

1、做美“两廊”风情带

着力建设通济堰农耕文化走廊。以堰坝、闸概等为节点,以通济堰渠为纽带,规划建设通济堰农耕文化走廊。该走廊南起堰头村,连接保定、概头、九龙、石牛、白口、下圳等村,纵贯南北全境,串联镇区、特色小镇、国家农业公园的的农耕文化走廊,再现“廊”的水利通济作用,促进农耕文化和旅游结合,提升旅游发展软实力。推进建设瓯江风情水廊。建设自堰头至下圳与水阁经济技术开发区相连的全长16.2km大溪防洪堤,串联九龙湿地国家公园、瓯江风情度假区、古堰画乡小镇等景区、景点强化人文瓯江、生态瓯江、养生瓯江在碧湖的印象。结合防洪堤坝建设,建设骑行绿道、慢行休闲径,加快堤坝沿线的古村、古樟、古窑保护开发,开发建设碧湖生活区块(西区)南部商住区,建设“虚实一体”的沿江风情廊道新景观,打造“生态慢城”。

2、积极打造“三大特色小镇”

打造水墨田园特色小镇。全力配合打造位于碧湖平原东北部,规划面积达3.2km2,建设面积约1530亩水墨田园特色小镇。根据“一心四区”的发展布局,建设下圳—石牛大桥沿瓯江区块的瓯江风情街区,石牛—郎奇主道路两侧田园文化产业基地,石牛温泉度假中心、郎奇度假村、郎奇—下赵区块现代农业基地,白口、白桥、郎奇、下赵、石牛主题民宿等项目,运用创意农业的理念,打造“七巧田园”,促进农业与民宿联姻,促进农业与休闲、文化、景观的融合。合力打造古堰画乡乡愁艺术小镇。主动配合古堰画乡管委会,与大港头镇联动,以雾、村、古樟、巴比松油画等乡愁元素为载体,积极开展通济堰渠修缮利用、恢复堰头、保定等村的古迹风貌,加强休闲度假设施建设,打造形成“古堰”与“画乡”相互渲染、景观与人文相互浸润的全省首个5A级景区的古堰画乡小镇。谋划建设高溪台地小镇。针对高溪低丘缓坡一期开发3 km2工业用地,紧扣“生态”主题,调整完善规划设计,利用低丘缓坡与周边山体的空间关系及内部错落的台地形态,规划期间,谋划用地2000亩、投资达23.9亿元的装备制造产业园、健康制造产业园、小微企业孵化园及义乌优势产业园四个子园区建设,着力打造一座生态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突出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工业旅游产业培育的生态台地小镇。

专栏1:水墨田园特色小镇概况

产业定位

规划布局:

一心四区

目标

主要项目

建设区块

健康休闲、记住乡愁

一心:

温泉度假中心

打造为承接丽水主城区的健康休闲中心和“乡愁经济”的示范地

瓯江风情街区

下圳—石牛大桥沿瓯江区块

四区:

田园文化产业基地

石牛—郎奇主道路两侧

1.养生养老区

温泉度假中心

石牛温泉

2.瓯江风情区

郎奇度假村

规划中的郎奇养生养老项目

3.乡愁体验区

现代农业基地

郎奇—下赵之间区块

4.现代农业园区

主题民宿

含白口、白桥、郎奇、下赵、石牛等村

总用地

                        1530

总投资

                         24亿元

           

3、打造国家农业公园

立足4万亩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围绕推进“一产接二连三”,实现“1+2+3、“123”的放大效应,通过打造现代农业科技文化创意综合园、四季花果园、园艺作物生态种植园,建设处风荷谷养生园、鱼跃文化产业园等项目,综合整治里河、郎奇、蒲塘等村的人居环境,积极谋划园林乡村景观、生态化的郊野田园、景观化农耕文化、产业化组织形式、现代化生产方式,且能充分体现和谐发展方式、简约生活理念的集休闲、度假、学习于一体的国家农业公园。

(三)倾力发展生态休闲养生产业

以特色旅游副中心的定位,倾力发展生态休闲产业,努力形成美丽小镇、农业公园、主题村落、田园风光、秀美山水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城乡处处皆景、田园山水如画”的全域化近郊水墨田园养生基地。

1、实施重大项目建设

配合加快古堰画乡小镇、九龙湿地国家公园、国家农业公园、水墨田园特色小镇、高溪台地小镇、石牛温泉、主题村落、精品民宿等精品景点建设;全面推进里河—蒲塘、高溪水库“乡村记忆”农家乐综合体项目;完成通济堰养生园、郎奇—白桥养生(养老)基地的建设;力争保定大自然营地开工建设。谋划推进畲坑养心谷、里河亲子教育等养生农业项目,重点发展碧湖水仙花博览园、南山玫瑰花园、高溪桑园春晓、保定花海等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培育高铁+自驾游、电动汽车微公交等旅游新业态,以实现景区体量扩容、品质提升。

2、精心谋划主题村落

结合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大健康主题村落升级要求,选取地理区位良好、自然景观优越、历史积淀丰厚的村落,依托各类现代农业观光园、历史文化村落、风景旅游景区节点,通过逆向环境整治,强化原始村落产权、使用效益、传统文脉和乡土精神的延续,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发展一批文化休闲、运动休闲、养生长寿、农耕民俗体验的主题村落。规划期间,碧湖要力争发展10大健康主题村落,推动传统村落向主题村落升级。

3、大力发展民宿经济

以打好“乡愁、乡情、乡思”情感牌,大力发展民宿经济。全面梳理碧湖镇的传统产业、民间工艺、古镇古村、农耕文明、民俗民风等“乡愁资源”,运用 “互联网+、民俗文化+、花卉+”等方式,以“慢生活”、“乡土味”为卖点,积极鼓励当地农民发展民宿,引导在外创业农民回乡经营民宿,创新发展养生养老型、乡村体验型、文化体验型等特色民宿。规划期间,重点建设里河—蒲塘村的耕读传家民宿、蒲塘村的花香农居民宿,下季村的书香民宿及保定、九龙的生态竹屋民宿、堰头畲坑自然村养心谷民宿,力争到规划期末,碧湖镇的民宿床位发展到2000张的规模,真正实现游客消费可持续和民宿经济内涵式发展。

专栏2:实施七大重大项目、发展十大主题村落、六大精品民宿

七大重大项目:

u       里河—蒲塘、高溪水库“乡村记忆”农家乐综合体

u       通济堰养生园、郎奇-白桥养生(养老)基地建设

u       保定大自然营地建设

u       畲坑养心谷、里河亲子教育等农业养生项目

十大主题村落:

u       印象松坑口

u       悠然南山村

u       湿地红圩村

u       水韵高溪生态村

u       文艺堰头水养村

u       药乡下圳太医村

u       桂花郎奇养生村

u       芳香白桥温泉村

u       农耕里河民俗村

u       古意盎然资福村

六大精品民宿:

u       里河—蒲塘村耕读传家民宿

u       蒲塘村花香农居民宿

u       下季村的书香民宿

u       保定、九龙的生态竹屋民宿、堰头畲坑自然村养心谷民宿

 

4、加快旅游设施建设

推进景区交通与串联互通工程建设,加大景区道路的提升改造,建成一批高等级旅游接待设施,注重与“互联网+”融合,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发展。支持鼓励连锁度假基地、养老连锁超市、分时度假等新型休闲养生旅游度假模式开发。力争规划期末,使碧湖生态休闲养生产业发展呈现出较为完善产品体系、较为健全的交通体系、较为先进的服务接待能力的发展格局。

(四)加快发展其他服务业

配合老镇区的改造提升和碧湖生活区块(西区)建设,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大力培育老镇区的特色商业街区。加快碧湖生活区块(西区)南部商住区的开发,努力培育商业、旅游、度假、休闲等功能,加快建设现代农村商业流通网络。依托规划建设沿50省道与黄碧公路交叉路口的碧湖农产品交易市场,碧湖生活区块(西区)物流仓储等项目,大力发展物流受理、信息配载、零担托运、仓储配送、货物中转、车辆停放等综合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物流业。围绕服务社区化,加快发展餐饮、幼托、养老、医疗、保健维修等配套完善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体系建设。在开发建设碧湖生活区块(西区)和积极打造三大特色小镇基础上,结合镇域人口向镇区、平原集聚,实施小区安置的需求,规划住宅新区建设,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努力强化特色旅游副中心的功能。

(五)做优做强养生农业

结合国家农业公园打造,牢牢把握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园试点项目建设机遇,以全域发展,实施“互联网+农村”的战略,做优做强养生农业,打造现代养生农业基地。

1、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

积极配合建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园试点项目,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融合建设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力争建成国家农业公园。在千亩嫁接西瓜基地、万亩无公害长豇豆基地、叁仟亩蔬菜无害化示范区建设基础上,结合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的生态资源涵养和优势特色种植功能区建设,积极推进设施蔬菜精品园、设施水果精品园、设施中药材精品园等的建设。以建立长三角“菜蓝子”基地为方向,推进蔬菜、水果等优势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安全化生产。结合国家现代农业园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功能区建设,规划在苍坑、岑口等村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种鸡和生态肉猪养殖场,建设丽水市种鸡和生态肉猪基地。

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在配合粮食生产核心功能区建设,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围绕长豇豆、枇杷、西瓜等优势农产品,继续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工程,促进优势农产品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在3000蔬菜基地的无害化杀虫示范区建设基础上,继续扩大蔬菜基地的无害化杀虫示范区的面积,规划期末,力争达到7000亩。围绕完善钢架大棚、微喷、滴灌系统等设施,建设水果、中药材等精品园,提升农产品质量,扩大农产品产量。继续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铁皮石斛、枇杷、杨梅等生态产业,做大油茶、笋竹等经济林产业,着力将碧湖打造成知名的生态精品农业生产基地。

3、着力推进养生农业产业化经营

围绕现代养生农业基地建设,以堰头畲坑自然村为试点村,着重原生态韵味的农产品包装、品牌标识形象研究和设计等农产品亮丽工程,推进建设丽水春牧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大吴山村),浙江绿谷生态食品有限公司(蒲塘村)、丽水市古堰开心农场蔬菜专业合作社(堰头村)的三个农业主体,打造成无公害蔬菜、水果基地,打响养生农业品牌,规划期间,力争生态精品农业比重达到60%以上。以鱼跃酿造食品有限公司、六江源绿色食品、绿园种禽等七家企业为带动,着力形成“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碧湖农产品交易市场和推进桥头综合农贸市场改造,整治提升碧湖现有合作社,推进农村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4、加快发展农村电商

围绕发展农村电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新三宝”之一的要求,通过柔性借智引人、培训“新农人”等举措,借助市、区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加快农宅、农社、农校、农企与电子商务的对接,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结合电子商务的评价机制,推进碧湖养生农业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借鉴“遂昌赶街模式”,力争规划期末,全镇的“赶街”村级服务站达到50个以上。

(六)推进发展生态工业

谋划高溪台地小镇,优化提升碧湖产业区块和南山工业园,实现郎奇区块产业发展的“退二进三”,集中优势资源,突破关键环节,推进发展生态工业,建设特色产业拓展基地。

1、壮大装备制造业

立足工业园区现有泵阀、电气机械与器材的产业基础,通过瓯宝等龙头企业筑巢引凤,大力引进泵阀、电气机械与器材及其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延长发展电气机械与器材、高端泵阀、关键基础零部件、电子设备与元器件等,推动产业的精深化、多元化协同发展。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

2、提升发展“两大特色产业”

农产品加工业。以规划位于现代农业园区的碧湖产业区块现代农产品加工园为主要集聚平台,加快丽水市鱼跃酿造食品有限公司、康源罐头食品有限公司、浙江浙闽山珍有限公司等食品加工企业的项目落地,积极引进大企业及先进工艺技术,大力推进碧湖农产品生态、绿色、有机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提升产品竞争力。鞋服制品业。重点发展内衣和休闲服、运动休闲鞋和新型功能鞋类产品,培育时尚革制品企业,增强不知慢运动服饰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的扩张能力,加大知名纺织服装、制鞋等企业的引进力度,推动鞋服、时尚革制品的总部经济发展,鼓励鞋服行业虚拟经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做强做大鞋服制品产业。

3、大力培育新兴产业

紧跟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结合自身产业基础、要素条件和国家、省、市引导方向,充分利用莲都—义乌山海协作平台,补齐产业链短板,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力争实现节能环保设备与仪器制造、高效节能专用设备制造、工业机器人制造、健康等新兴产业培育上有新突破,形成生态工业的新生长点。

四、注重协调发展、建设宜居美丽城镇

注重城乡协调统筹,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推进城乡一体,强化设施支撑,努力打造宜业宜居美丽城镇。

(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根据“一心、二廊、两片、多点”的城镇总体发展格局,围绕“一心”,改造提升老镇区,以做美“两廊”作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引领,加快城市向西、向北,向南拓展,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优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力争规划期末,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2.35 km2,城镇人口达到5万人。

1、改造提升老镇区

借力行政中心的搬迁,围绕打造碧湖商贸中心的定位,加快改造提升老镇区。核心区:针对镇政府所在由东至江滨路、西至采桑路、北至金牛街、南至通济路合围的核心区,全面启动老镇区街区地上附属设施如电线、光缆等预埋地下的改造工程,对接新区建设,全面启动地下管网设施建设;加大“三改一拆”力度,大力整治街巷两旁私搭乱建建筑,彻底改变镇区“脏、乱、差”面貌;加快城中村改造,全面完成碧一、上街、古井、下街、河口、河东村改造,规划期末,力争完成18m2面积城中村改造;结合重点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恢复重建沿通济堰文化走廊街巷等,着力构建历史文化街区为轴,城市综合体为核,特色商店为辅的商贸区。南山区块:依托交通枢纽区位,加快农贸市场等商贸流通平台建设,加大南山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进一步强化南山骨伤专科医疗特色。

2、加快碧湖镇生活区块(西区)建设

围绕行政商贸、商务办公、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的总体定位,根据“一心四片、两带两轴”总体布局,加快碧湖镇生活区块(西区)建设 。“一心”:重点建设位于环北路与采桑路交叉路口的新行政中心,带动商贸、古堰新天地等项目的建设,逐步形成新区中部公共服务区。四片:在加快中部公共服务区建设同时、推动东部居住区、北部居住区、南部商住区的建设,综合考虑碧湖产业区块的需要,规划在北部居住区集中安排职工宿舍或人才公寓,建筑形式以多层为主;规划在东部居住区集中布置村民安置房,采用联排低层形式布置,促进湖镇生活区块(西区)11个行政村的人口有序向周巷中心村方向集聚;实施精品开发、差异化的价格策略,配合古堰画乡小镇建设,规划沿大溪布置旅游度假房产,建筑形式以低层并结合部分高层的模式进行布局,启动南部商贸区高端房地产开发(含游艇码头),打造旅游新地标,带动南部商贸区、北部居住区城镇居民住宅建设。“两带”:以环北路、采桑路为发展双轴,形成向西、向南的发展格局。“两轴”以通济堰农耕文化走廊和瓯江风情水廊为景观双轴,建设城市公园、休憩小广场和城市景观绿道,通过环北路、通济路、江滨路的西延等基础设施建设与老镇区有机衔接。

3、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大力推进碧湖产业区块特色产业集聚,精准对接老镇区,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联动。在科技路、工业路发展轴东南,沿50省道发展轴处规划台地小镇集镇人居及公共服务功能区、公共中心建设,强调该处的建筑风格、基础设施与碧湖产业区块、国家农业公园、水墨田园特色小镇、高溪台地小镇协调、衔接,功能互补。加快建设碧湖生活区块(西区)全民体育健身中心、教育、医疗、文化、职工公寓等设施,稳步推进高溪台地小镇的教育、商业、社区、金融、市政公用、行政管理等服务设施的建设,通过碧湖产业区块极具特色的产业集聚,高溪台地小镇前瞻性规划、高水平开发、持续性发展,促进碧湖小城市培育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的发展模式。

(二)加强城镇管理

深化小城市培育体制改革,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明确职能分工,建立健全综合执法机构,并与“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探索构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城镇管理新体制。完善镇、村两级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行政效能,进一步规范中心办事行为,努力营造“优质、高效、廉洁、公开”的服务环境。以“三美融合、主客共享”为主线,创建文明城镇,切实抓好城镇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硬化和有序化建设,提升广大居民参加文明创建参与度,营造良好的文明风尚。扎实推进“居改社区”工作,探索建立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体系,在现有三个居委的基础上,先行试点、逐步放开,完善镇、社区两级服务网络,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能力。立足城镇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积极吸纳各类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经营,提高城镇公共服务水平。

(三)提升城镇品味

坚持“以水理城、以水融城、以水聚城”的理念,将山水、生态、景观延伸入城,将历史文化融入城市建筑,提升城镇品位。通径廊、晓人文,筑绿廊、接地缘。将通济堰水系、瓯江作为梳理城市建设的脉络,串联城市的各组团,拓展城市蓝绿空间,凸显城市“亲水”品味。保护恢复“千年古镇”。借助建设通济堰文化保护区,活化镇域水系,修缮古建筑、整治古街及周边环境,改善风台概,木樨花概等周边环境,彰显城市的“古韵”。建设山水田园生态美城。严格按照规划建设新区,鼓励以联片的形式,高标准集约性地推进旧城区保护性改造、开发。重点围绕人民街、内汤街的特色街区改造、古井弄及古民居保护改造、碧湖城市综合体设施建设,形成“一巷一品”的街道特色,增加人行道宽度、休憩健身空间、绿化面积和各类城市“小品”设施,提升城市品味度

专栏3:完善城镇功能的重要载体——二廊、二心、二街一弄、一体、两点、六村、六路

u       二廊:通济堰文化走廊、瓯江风情水廊

u       二心:碧湖新行政中心建设、碧湖生活区块(西区)全民体育健身中心

u       二街一弄:人民街、内汤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古井弄保护改造

u       一体:碧湖城市综合体建设

u       两点:碧湖生活区块东部居住区村民安置点、高溪台地小镇集镇人居点

u       六村:碧一、上街、古井、下街、河口、河东城中村改造

u       六路:环北路、通济路、江滨路西延;采桑路、文一路、大众街南北延伸

(四)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坚持城乡一体发展,强化政策扶持,促进农民增收,不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凸显乡愁元素,扎实建设美丽乡村。

1、促进农民增收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成上街、行口、古井等十一村的撤村建(并)居工作,推进外斜、平岭等8村迁入镇区,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全面落实财政支农政策,大力实施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稳定增收的民生工程,切实做好“到村到户”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抓好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等农民增收“老三宝”同时,大力发展“来料加工、农家乐及民宿、农村电子商务”等农民增收“新三宝”。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规划期末,力争实现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8000元,所有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及以上。

3、建设美丽乡村

完善中心村、基层村村庄布局规划,进一步形成“梯次合理、相互衔接、特色分明”的村庄布局体系。重点建设石牛、郎奇、平原、里河、高溪等十一个中心村,将中心村建设成为农村新社区和新型生态农庄。规划形成73个基层村,宜居的村庄,要严格规划,加强建房管理,启动万人脱贫小区项目建设,促进人口向镇区、平原集中,引导农民异地就近转移,有序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挖掘“乡愁”特色,创建“乡村”精品,营造“小桥流水人家”、“泥土坡顶青瓦房,石头巷子黄泥墙”的原生态乡村味道。深入推进“六边三化三美行动”,统筹推进农村土地综合和村庄整治、农民异地转移以及农村公路、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农民饮用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洁净村居”创建。实施 “处州民居”建设工程,将“干净、整齐、乡愁、特色、和谐”等要素融入到农房建设和“六边”视野的房屋立面改造,打造一批“可看、可游、可住”的美丽乡村精品村。

3:规划村镇体系结构引导表(2020

职能层次

村镇名称

规模等级(人)

人口规模(人)

用地规模

(万平方米)

主要经济职能导向

治理

导向

 

河东、上赵、上街、行口、古井、下街、碧一、采桑、河口、沙岸、魏村、三峰、外斜等

10000

50000

575

发展工业、商贸和旅游服务型。

居改社区

石牛

700

2105

23.16

农业服务型、

旅游型

农村新社区

 

农村新型农庄

郎奇

1511

16.62

平原

3253

35.78

里河

1025

11.28

堰头

1013

11.06

周巷

2597

28.57

保定

1727

19

南山

2033

22.36

中溪

1073

11.83

松坑口

821

9.03

任村、白口、下圳赵村、蒲塘等36个基层村

300

54.26

农业服务型、旅游型

塘里、丁埠头、马林源、高低级、土地窑等37个基层村

<300

219.29

                 

(五)强化基础设施支撑

加快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交通、给排水、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体系,充分体现特色旅游副中心的功能、形象和品位。

1、综合交通设施

以新50省道及53省道、龙丽高速两条主要的过境干道为支撑,以区内原大众街、文一路、环北路、碧兴街为骨干,规划期间,进一步向北延伸采桑路、文一路、大众街南北向道路,建设沙河大道、河东街等东西向道路,带动沿线产业地块开发;积极建设城西大道、碧瓯大道、学院路,加快碧湖生活区块(西区)道路建设;规划期间,加快推进53省道连接松阳段改扩建工程,全力推进丽龙高速南山互通工程,50省道碧湖至松阳段公路改建项目建设,构建通畅、通达的“三过境、六纵、八横”的路网体系。完善农村道路网布局,提升农村公路技术等级,提高通达深度,对接高铁接驳快速巴士,实施电动汽车串联镇区景点工程。围绕旅游全域化,结合田园环境、农耕文化走廊、大溪沿岸滨水风光,规划建设环状生态步行廊道,农耕文化步行廊道,风情水廊步行廊道。配合做好丽水机场建设的政策处理。

2、给水排水设施

立足于争取上级资金和自筹资金相结合的投融资渠道,高标准建设碧湖给排水设施,积极推动城乡一体的给排水设施联建共享。在完成南山水厂扩容改造的基础上,加快建设碧湖10万吨新水厂的,建设城乡一体化的供水网络,推进碧湖平原由分散式供水向集中式供水过渡;实施农民饮用水安全提升工程,切实保障农村安全卫生饮用水普及率达100%,全面解决镇区内人口的安全饮用水问题。深入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试点项目水利建设,以加强通济堰渠维护和修缮,强化“理水营田古法”,同时推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完善灌溉配套渠系,扩大喷微灌面积。

3、综合能源体系

主动配合供电部门,积极对接城乡一体化的大能源网建设项目,实施碧湖电网的扩容、优化改造,逐步形成稳定性强、布点合理、调度灵活的电网结构,保障工业园区、城镇发展的用电需求。结合禽畜养殖的基地、园区生态化改造,种养殖的生态循环生产等,继续抓好农村沼气项目建设。适时启动覆盖碧湖城区的天然气管网建设,积极推行居民的集中供气。结合农民盖房、村庄美化、路灯亮化,遵循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分布式光伏发电,建设新农村电气化。

4、信息网络设施

为适应“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光缆骨干传输网“进村进户”建设为核心,加快建设能够提供综合业务能力的接入网。整合科技、教育、环保、公用事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部门信息资源,着力打造“一站式”综合性政府服务平台,实现网上共享和网上政务。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大力发展淘宝村。配合旅游全域化,加快推进全镇免费无线wifi接入点建设,开发APP公共应用平台,更好提升旅游副中心口碑和知名度。

5、污水垃圾设施

围绕“烟头能不能成为品牌、厕所能不能成为文明窗口”的命题,深化五水共治,逐步实施农村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推进城乡一体化污水、垃圾收集处理体系的建设。规划期间,建设下圳碧湖第二污水处理厂,集中推进城镇接户纳管,实施农村污水处理的二期工程,力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建立健全村垃圾处理及卫生保洁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垃圾处理及卫生保洁经费100%纳入财政预算的投入机制,努力实现全镇环境卫生管理的正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6、防灾救灾体系

以小流域治理、堤防加固、山塘整治,河道治理、排涝等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防灾救灾体系建设。大力实施高溪水库、郎奇水库及屋顶山塘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实施辖区内小流域、通济堰渠疏浚工程。将地质灾害防治与城镇建设、下山脱贫、交通水利设施,以及小流域治理、土地整理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五、致力绿色发展、通力打造美丽环境

以创建建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目标,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建设“一个捡不到烟头的镇”、“一个旅游零投诉生态旅游名镇”。

(一)加大生态环境保护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保护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系统,重点建设瓯江风情水廊景观带,建设沿新50省道及丽龙高速南山互通工程为主要通道的绿色廊道,构建形成干道绿色生态廊道体系,打造水墨田园绿色景观带。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水体、湿地、农田的村镇之间绿色开敞空间,不断优化镇域公共绿地布局。

——建设恢复生态系统。大力开展以基干林带、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为重点的植树造林,强化镇村绿化、六边绿化,推进多彩林带建设。加强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濒危物种保护,促进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维护生物多样性。实施城乡生态保护区块耕地、高标准基本农田和生态用地“三位一体”的集中连片保护管理,提高农田生态系统质量,发挥农田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创建生态示范工业功能区。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着力推进清洁生产、工业园区和工业功能区的生态化改造。引进和开发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以及金属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生态技术。实施污水资源化和废弃物回收利用工程,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高效益、环保型生产示范企业,形成生态产业链,创建生态示范工业功能区。

——构建循环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市场适销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加快形成以“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有机农业”为主导的新型养农业发展模式,努力创建循环农业示范区。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业薄膜和饲料添加剂,推广有机肥和可降解薄膜的使用。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研究和推广农田高效立体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利用技术。

(三)强化环境综合治理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化处理,加快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推广垃圾分类收集管理,全面实现改水改厕,污水集中处理,力争“十三五”期间,农村接户纳管、垃圾中转站、垃圾处理点实现全覆盖。继续深化殡葬改革,加大青山白化治理力度,推进生态墓园建设。

——加强污染控制和治理。鼓励工业园区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严格控制入园条件,加大对超标排放污染物企业的处罚力度。深入实施合理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工程,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畜禽养殖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工程等,实现农业生产及产品的安全、无害化。重点强化危废与污泥处置、重金属污染土壤综合防治。以再干五年的决心,坚决打好“三改一拆、六边三化、五水共治”生态建设组合拳。

——营造绿色人居环境。大力推进碧湖瓯江风情水廊、生产防护绿地、公共绿地建设,加强对城乡建筑物的建筑风格、绿色景观及卫生环境整治,不断美化村容、镇貌。加强“绿色志愿者”队伍建设,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医院、绿色商场、绿色市场、绿色宾馆、绿色饭店、绿色家庭等“多绿”创建,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素养。

(四)突出资源节约集约

科学开展土地整理和开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不断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推动农民新建住宅、农村公共设施和现有农民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进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和回收利用。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探索建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后评估制度。

六、着力开放发展、增添绿色发展活力

坚持开发发展,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深度融入区域协作网络,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在致力开放中促进碧湖科学发展。

(一)深化区域分工合作

借助莲义山海协作园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山海产业转移项目的利益共享机制。借助“义新欧”对外通道,在乡村旅游、生态农业、对外贸易、电子商务等领域谋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积极发挥碧湖农业资源优势,紧抓高铁开通机遇,加强与长三角经济圈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分工合作,将碧湖“养生农业”融通放大。

(二)共建共享生态旅游名城

主动以中心城市特色旅游副中心定位,依托国家农业公园、特色小镇、主题村落、民宿等旅游平台的建设,从完善配套、功能互补、传统承接等层面融入中心城区,加强与中心城市在规划、公交、给排水、污水处理的协调合作,无缝对接高铁等对外市域交通网、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实现旅游线路整合,旅游产品组合,旅游服务融合,致力于共建共享生态旅游名城。

(三)加大选商引资力度

深入实施浙商回归工程和筑巢引凤工程,加大浙商和碧湖在外创业人士对碧湖现代农业及民宿的投入力度。不断强化“以商引商、以外引外、以民引外”,配合工业园区积极打造包括“产业基金、地等企业、熟练技工、最优环境”等方面的招商引资综合引力,积极引导现有企业与外地企业在技术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

七、推进共享发展、加快创造美好生活

提高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着力补短板,加大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公共服务更高水平覆盖,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发展成果,努力增强人民在发展中的获得感。

(一)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优化教育布局和结构。以创建市学前教育达标(示范)乡镇为契机,加快推进碧湖镇幼儿园新建工程和碧湖镇中心幼儿园迁建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和新建住宅区的幼儿园条件,力争“十三五”期间,等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 100%。加大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重点抓好碧湖中学、碧湖小学扩建工程,碧湖三小新建工程。促进农村与城市、公办与民办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对接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等政策,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加大对技能培训、社区教育、农民培训等的培训力度。

(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

全面抓好村镇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加快配合推进镇中心卫生院的扩建、丽水市人民医院莲都分院的二级甲等医院创建,建立起覆盖村镇、功能完备、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全面开展农民健康体检,推进健康碧湖建设。努力构建和完善中心镇、中心村、基层村三级疫情直报网络,不断提高对突发疫情的分析预警能力和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二)加强人口计生工作

不断优化妇女、儿童发展环境,健全法律保障机制,推进城乡妇女、儿童事业协调发展。全面开展全员流动人口统计监测工作,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综合服务与管理,逐步推进属地化管理,切实维护外来人口的权益。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落实放开二胎生育政策,强化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夯实村级计生基础,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提高计生总体水平。

(四)弘扬挖掘古堰文化

建设通济堰保护区。结合通济堰农耕文化走廊建设,活化灌溉水系,恢复“理水营田古法”,全面推进涵盖全镇,总面积约为56.5平方公里的通济堰保护区建设。弘扬挖掘古堰文化。加大对通济堰流域内古民居、古桥梁、保定窑遗址等的保护利用,打造双龙庙会文化交流平台,打响翻龙泉、处州乱弹,保护传承舞龙、闹荷船、荷花灯等民间舞蹈表演,挖掘其历史价值、展现其艺术价值,加强与产业的融合,弘扬古堰文化。发展文体事业。扎实推进文化礼堂建设的扩面提质工作,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力争创建一批特色体育示范村。积极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农村书屋、镇综合文化站和文化广场建设,力争“十三五”期末,实现农村书屋和文化广场全覆盖。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农村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住房保险参保率,不断完善失地农民保障制度,规划期间,力争参保率达100%。大力推进精准到村、到户、到人的扶贫,确保低收入群体稳步增收。加快推进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福利中心和综合救助站建设,拓宽养老、救助渠道,建立健全保护农村弱势群体和困难农民基本生活的长效机制。积极吸收常住人口为户籍人口,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维护就业劳动的合法权益,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

(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探索“村级版”权力清单制度,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社区自治,探索并逐步推广镇村“联合自治”、“跨村理事”模式。深化“大调解”体系建设,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逐步解决涉法涉访问题,积极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继续发挥镇综合管理中心和村级调解室的作用,建立健全村居调解、信访、治保、互动工作机制。抓好镇、村(社区)二级巡逻防控网络建设,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调处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监督体系,提高突发性事件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

八、完善实施保障、确保目标如期实现

为确保“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必须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措施,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一)加强规划实施

建立由镇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十三五”规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指导、综合协调、总体规划编制、政府投资安排、重大问题解决及监督有关政策的落实及考核工作。定期召开监督和综合协调会议,主动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及时修正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确保规划按年度计划有效实施。

(二)加强要素保障

实施柔性借智引才,吸引各层次人才特别是城镇建设、生态休闲旅游开发和工业园区建设方面人才来碧湖安家落户、投资创业。及时调整规划期间重点建设区块的农保地布局,加大对存量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特别是对零散的小规模工业企业,有计划分步骤引导其向工业园区集聚。对空置土地进行整理、复垦,实现占补平衡,增加城镇建设用地土地指标。积极争取上级财政的支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等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到中心镇建设中来,确保资金供给。

(三)加强项目管理

深度谋划一批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重大项目建设,建立充实完善的“十三五”项目库,施行重大项目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建立项目规划编制-项目前期-项目实施-项目绩效考核全过程管理体系,确保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建立项目实施工作汇报制度和督查制度,及时掌握事实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并与上级部门沟通,及时处理。

(四)加强规划评估

要进一步完善规划考核机制,考核的重点是各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各部门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镇规划实施的考核工作,具体考核办法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另行制定并组织实施,每年进行一次。强化规划评估,在规划执行中期,进行中期评估,在规划执行完成后,进行规划执行后评估,深入分析问题和原因,落实解决措施。



[1] 工业总产值指标统计范围包括南山工业区碧湖产业区块和郎奇创业园区。

[2] 2012年高溪乡并入碧湖镇,2013年开始统计数据口径相应调整,年均增长率按调整后口径计算。

[3] 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根据碧湖镇小城市培育试点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推算。

[4] 由于小城镇培育需要,市区政府将碧湖产业园区、南山工业园区和郎奇创业园区税收纳入碧湖镇统计故碧湖镇“十二五”财政总收入快速增长

[5] 通济堰农耕文化走廊为“一线”,串联镇区、古堰画乡乡愁艺术小镇、水墨田园特色小镇、国家农业公园“四点。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