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650306/2010-1920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发布机构 | 足球365比分:农业局 | 成文日期 | 2010-11-04 00:00:00 | ||
“十一五”期间,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着“足球365比分:农业‘十一五’规划”的目标、重点,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2009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5.1万亩,总产4.92万吨,农业总产值达17.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7047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31.8%和53%。农民人均收入连续23年排在全市前列。 一、“十一五”农业经济发展简要回顾 (一)主导优势产业集聚明显,产业规模化经营效应日益显现。按照“提升主导产业,发展潜力产业”的思路,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基本形成了蔬菜、水果、畜禽、食用菌四大主导产业和茶叶、瓯柑及优质水果、笋竹林三大潜力产业。其中蔬菜、水果、畜禽三个产业生产规模均列全市首位。2009年蔬菜播种面积18.8万亩、比“十一五”规划期末面积多出2.8万亩,产量33.7万吨;水果面积21.1万亩、比“十一五”规划期末面积多出3.1万亩,产量17.27万吨;生猪养殖量25.3万头、家禽557.5万羽,仅为“十一五”期末规划养殖量的70.3%和69.7%。还有两大主导品种,柑桔种植面积达14.61万亩;长豇豆生产基地4.6万亩,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长豇豆生产基地之一。在提升四大主导产业的同时,区委区政府把有市场前景好的茶叶、瓯柑及优质水果作为优势产业,予以重点培育,分别制订了发展规划,明确了扶持政策,并将年度发展任务以责任状的形式分解到各乡镇(街道),有力推进了优势产业的发展。至2009年底,全区茶叶面积达3.7万亩,产值6600万元,面积比2005年增长111%;瓯柑1.7万亩,产值近1311.8万元,面积比2005年增长325%。 (二)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壮大,对农业产业带动力不断增强。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全区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迅速扩大。尤其是近几年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越来越多,种类以蔬菜、家禽、笋竹、食用菌、茶叶等农产品为主。2006-2009年,共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5家。到目前止,全区共有农业龙头企业53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24家,区级24家,已经完成“十一五”规划中5家龙头企业被评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目标。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涌现出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服务信用好、自身效益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四年来,共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9家, 2009年底止,全区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43家,其中:省级10家、市级36家,入社社员6600户,直接带动农户5万户,有效地架起市场和农户之间的桥梁,促进了全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 (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深入推进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建设,将农民素质培训、农业科技服务等工作责任落实到站、到村、到人,为农业产业化链上各个环节提供专业化、全程化服务。深入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培育优良农作物品种、苗木和畜禽品种,促进种养良种化、优质化。农业标准化建设扎实有效地推进,2006-2009年,有24个产品通过了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累计有51只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已超额完成“十一五”期末要40只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的目标;全区累计有创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1个,16.57万亩;区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403个、8.48万亩。超额完成“十一五”期末建成10万亩无公害基地的目标。农产品品牌建设日显成效,到2009年底,共有2个产品被评为浙江名牌产品、3个产品被评为浙江名牌农产品、5个商标获省著名商标认定,达到了“十一五”期末10个省级名牌产品(商标)的目标。我区深入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推进农民培训转型升级,2006-2009年,我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完成88279人,完成“十一五”计划91620人的96.4%,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完成53316人, 完成计划总数59120人的90.2%。农村信息化深入推进,“农民信箱”在信息发布、产销对接和全方位服务农民方面作用进一步发挥,至2009年底,全区农民信箱注册用户已达13131户,启用数12503户。行政村联络点按“八个一”建设要求的有285个,建立率83%。培训应用示范户500户。 (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以推广适用技术为手段,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四年来,每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均在10万亩以上。全区累计测土配方施肥实施面积共65.16万亩,总增产2.28万吨,减少不合理施肥量(纯量)1662.6吨,总增产节支5048.8万元。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大力开展养殖污染治理生态工程建设。到2009年底止,全区累计完成了168家规模化养殖场排泄物治理项目。同时,进一步加大“三沼”综合利用,2009年,新建沼气示范村1个,完成9个规模养殖场沼气池建设和 15个户用沼气池建设,厌氧池池容1900立方米,年产沼气10万立方米,年可处理畜禽粪便污水2.3万吨。 (五)农业行政执法力度加大,农民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一是农资市场逐步规范。农资产品的优劣关系着农业的建康、稳定发展,我们连续多年开展了“绿剑”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了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有效地保护农业安全生产和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二是动植物疫病防控得到加强。按照抓好“五道防线”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畜禽免(防)疫、交易市场监管、产品运输监管和防疫扑杀等,有效防控了禽流感、蓝耳病等动物重大疫病。坚持挖控并举、以防为主的原则,加强植物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做好柑桔黄龙病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预防扑灭工作,防止检疫对象传播蔓延。三是村级财务规范化建设快速推进。加强村级财务监督管理,积极探索农村财务“双代理”运作模式。加大审计监督,近几年平均每年审计120个村以上。四是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促进土地流转规范化,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二、“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基本判断 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复苏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使我们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使长三角地区成为更加具有活力、更加开放的沿海发达地区。我区完全能够充分利用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和日益突出的区位优势,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优质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区域优势农业产业集聚、规模化生产,开拓更多的绿色农业名牌产品,建设一批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有利条件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第七年锁定“三农”,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既着眼于2010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更着眼于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发展,为我们农业经济的新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将丽水例为全省重点扶持地区之一,尤其是在农业上,对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及骨干农业龙头企业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同时,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本地区农业的发展给予了许多惠利及政策倾斜,为我区农业经济的新发展进一步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次产业不断融合,为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农业的基础设施条件、组织形式、产业发展水平及外部支持环境都有了较大提高和改善,突破了传统农业的束缚,向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联动发展转变,培育了一大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农户等新型市场经营主体,为加快城乡产业对接和要素流动,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营销服务等后续产业,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向农业渗透,逐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一个现代化的区域分工合作的框架已十分突出。而在这过程中,地区间的产业转移已是不可避免。那么,紧毗这一地区的丽水已成为这些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转移地带,并成为农产品经济供给后方,是具备极其优越的便利条件的。 ——绿色生态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我区作为浙江绿谷的核心区域,有着无可比拟的绿色生态资源,发展绿色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消费的进一步普及深入,作为全国生态第一市丽水所在区的莲都,极具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潜在优势。 ——工业化及城市化的推进将为农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市作为浙西南中心城市,其人口的集聚及城市的功能已日渐显现,“十二五”期间,丽水中心城市的规模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样,对农产品的供给需要,将会对全区农业生产带来严峻的考验,也是一次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将给全区的农业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区域间交通网络建设加快。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融合。我区地处长三角腹地,距离上海、杭州等发达城市直线距离都在两小时左右。十二五期间,新金温铁路丽水至衢州段将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改变我区农产品依赖公路运输,产品、原材料运输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差的局面,我区也将成为长三角地区区域性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同时,高铁、丽水机场也在规划当中,届时大交通格局的形成将突破区域自然分割,拉近了我区与周边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我区更将受惠于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辐射,势必对我区农业转型升级产生深远影响。 (三)不利因素 ——传统农业生产面临极限,潜力产业尚未做大。当前莲都农业的发展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传统农业产业发展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瓶颈制约,如:蔬菜产业的连作障碍问题、农药安全使用等矛盾日益突出;水果产业的果园老化普遍,加上柑桔黄龙病、桃树流胶病的不断发生;畜牧业产业受畜禽养殖用地和污染治理的制约难以突破,动物疫情形势也较为严峻;食用菌产业由于受资源不足和环境保护的制约,以及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发展后劲明显不足。整个传统农业遇到了发展的“天花板”。而潜力产业发展规模不大,茶叶、瓯柑产值都不到全区农业总产值的4%,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不强。 ——农业科技应用水平较低。我区农村劳力整体素质还相对较低,特别是务农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市场经济理念不强,影响了新技术、新品种、新机械的推广应用,导致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生产效益不高。 ——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区农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而且以流通型、基地型为多,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少、底子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全区主要农产品加工率不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的联结机制还不够完善,9成以上农户还是“单干”状态,农民千家万户小生产和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 ——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全区的农田基础设施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根本的改善提高,水、电、路等方面的设施还适应不了现代集约化、规模化农业发展的需要,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土地流转落实难。目前,我区还没有正规的中介服务组织,大港头和高溪虽然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所,但也未行使正常职能。总体上,我区土地流转双方间信息不对称,缺少桥梁纽带。再加上农民恋土情结较重,政策不完善等原因,造成土地流转难。 三、“十二五”期间农业经济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六大提升行动”为抓手,以科技为支撑,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发展山区经济的总要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着眼“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发展战略,强化宏观引导和调控,在继续深入进行农作物布局结构性调整基础上重点培育特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以绿色生态为背景,做大做强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并通过提升产业化水平,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显著提高全区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构建成一个稳定的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业生产体系,使我区的农业生产基地成为长三角经济区域稳定、可靠的后方花园、果园,从而促进我区农业经济新的跨越。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快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优化产业布局,集聚产业规模,推进城乡产业对接和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拓展农业功能,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业竞争力。 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探索新型农作制度、集约化生态种养殖技术模式,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切实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坚持创新体制机制的原则。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强化科技支撑和政策保护,增强产业保障能力。 四是坚持以市场导向的原则。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健全政策诱导机制,强化服务,优化管理,构筑开放型农业的发展平台,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领域,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 (三)发展目标 至“十二五”期末,我区要初步建立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农业效益进一步发挥和拓展,农民素质和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推广和服务能力得到强化和完善,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保持全市领先优势。“十二五”期间,全区常年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稳定在15万亩、5万吨左右。 ——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步深化,设施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得到广泛的推广,至“十二五”期末,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1个,主导产业示范区5个,农业精品园10个。 ——高效生态畜牧业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畜禽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标准化养殖技术进一步推广,规模场养殖排泄物得到有效治理,资源化利用率超过90%。 ——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成果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至十二五期末,农业机械总动力稳步发展到20万千瓦,主要粮食作物耕、播、收三项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粮食功能区率先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加强动植物疫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达100%,农业生产基地(农民合作社)产出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达98%以上,全区低毒、低残留及生物农药使用占85%以上。 (四)基本构想和工作重点 1、做优做强农业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稳粮——稳定粮食生产。全面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积极开展粮食功能区建设,结合现代农业综合区规划和标准农田分布情况(全区标准农田6.91万亩),在我区重点产粮乡镇标准农田上开展建设粮食功能区5万亩,确保粮食功能区建设成后10年不变。至2018年,通过粮食功能区建设,力争实现该区域粮食总产量增加30万斤,抗旱能力达到70天以上,具有较高的防洪与排涝能力,农田总体地力水平良好,生产技术较为先进、农田复种指数200%以上、粮食作物复种指数10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粮食生产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明显提高。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稳定水稻播种面积,发展鲜食旱粮作物,努力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稳定粮食生产。加大水稻主导品种的推广力度,到2015年水稻主导品种覆盖率达到60%以上。大力推广单季稻“五改”技术和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主推技术普及率到2015年达到90%以上。提高水稻(单季稻)单产水平,提升旱粮作物种植效益。 培优——培育优势产业。蔬菜方面,在稳定以长豇豆为主的平原蔬菜的基础上,将蔬菜产业作为发展城郊型农业的突破口来抓,加快推进露地栽培向设施生产转变,进一步提高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和亩产效益。平原地区重点推广大棚设施,山地蔬菜重点推广“微滴微灌”。加大优良品种引种力度,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蔬菜产品档次和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实施蔬菜产业提升工程,加快蔬菜标准化生产,优化蔬菜产业区域布局。至2015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2万亩,总产量达到41万吨,产值7亿元,其中设施蔬菜3万亩,标准钢管大棚1万亩,山地蔬菜达4.5万亩,产值1.5亿元,成为长三角地区山地蔬菜主产区。 水果方面,围绕省市“精品果业”的总体发展目标,重点抓好结构调整和品质提升。充分发挥我区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坚定不移地把瓯柑作为潜力产业来抓,通过抓龙头带动、抓规模经营,扩大瓯柑及特早熟蜜桔、白枇杷、早中熟桃等优质水果生产总量。在区域布局上,以太平、雅溪、双黄等乡镇为重点,梯度推进桃产业发展,在南明湖周边、太平下岙等地打造千亩白枇杷产业带。在加工技术上,力争到2015年在柑桔加工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立2—3家现代水果加工企业,分级包装商品化处理率75%以上。在品质提升上,重点抓好精品果基地建设,通过推广“三疏一改”、“完熟栽培”等技术,确保到“十二五”期末,全区水果总面积稳定在20万亩,总产量18万吨,果品总产值3亿元。建立连片100亩以上精品水果基地30个,面积5000亩以上,精品果率达到30%;优质果面积5万亩以上,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新增规范化果业专业合作社20家以上。 茶叶方面,立足我区茶叶的后发优势,将培育茶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结合土地开发、老果园改造,挖掘发展空间,扩大生产规模。到2015年实现全区茶叶总面积6万亩,产量2000 吨,产值2亿元,成为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之一;加强茶叶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和推广茶树良种。到2015年无性系良种化率达到90%以上;进一步推进茶厂优化改造,改造初制茶厂25座,修建具有一定规模和标准化加工厂2座;茶叶基本实现机剪、推广机采,普及机械化制茶和无公害化、标准化生产技术;整合品牌资源,推出1个区域品牌,初步实现我区茶叶生产良种化、机械化、无公害化、标准化、品牌化。 食用菌方面,继续保持和发挥我区食用菌生产优势,优化食用菌品种结构,大力发展秀珍菇、杏鲍菇等珍稀菇和草腐类食用菌新品种,积极推进 “三头在外”即:原料在外、生产在外、销售在外的具有莲都特色的食用生产经营模式,充分利用外地资源和市场来推进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发展。到2015年新建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2个。重点开展食用菌工厂化栽培项目建设,积极招商引资,力争至十二五期末建成1家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 畜禽方面,深入实施全省畜牧业“西进东扩”发展战略,加快“畜牧进山、养殖上山”步伐,积极推进畜禽结构优化,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至十二五期末,畜禽良种化率达到95%以上;标准化养殖技术进一步推广,规模场养殖排泄物得到有效治理,资源化利用率超过90%。积极发展规模养殖、生态养殖,力争到2015年,畜禽规模养殖场500头以上20家(其中:1000头以上达到15家),规模养殖畜禽的数量在畜禽养殖总量中占80%以上。畜牧业产业化组织达到200家左右,创建省、市级龙头企业5家以上,培育5个知名品牌。全面建设“生猪产业带、草食畜禽产业带、家禽产业带、肉鸽、蛋鸽产业带”四大优势畜产品重点生产区域。至十二五期末,全区生猪饲养量达到32万头,牛存栏达到1万头,羊饲养量2.5万头,家禽饲养量835万羽,蜂1万箱;肉、蛋、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16万吨、0.49万吨和0.08万吨;畜牧业总产值力争突破4亿元。 2、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全面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加大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加大了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继续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围绕粮食生产和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发展,提高优良品种和优质种子的供应能力。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建立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在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作用。围绕保障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逐步建成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和农机维修中心。抓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在保证农机具总量增长的同时,引导农户购买高性能先进适用农机具,逐步实现农机装备数量的合理增长和结构的优化提高。 二是加强农业专业技能培训。深入实施新型农民现代农业专业技能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建立完善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动员和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农民培训工作,重点培养村组干部、农业科技示范户、专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农村经纪人以及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大力提高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十二五期间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10000名,发放绿色证书2500名,培育农村生产能手、科技示范户、村级农技员、村组干部等实用人才2000名。 三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在完成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全面加强农业“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政府主导力、科技支撑力、农民主体力、社会参与力等“四力合一”的农业公共服务建设机制,为我区现代农业产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质量监管、安全保障。确定不少于1000个科技示范户,指定100名左右技术指导员和组织专家对其进行专门指导,提高其生产技能和发展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通过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一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不断创新农业组织化形式,大力培育农民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行业协会等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包括营销、技术、金融等多方面内容的经营性、服务性组织。通过政策引导、产业扶持、技术指导等工作,进一步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好、基础条件优、产业带动强的龙头企业,使其真正成为牵头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行业龙头。进一步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规范工作,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五化”建设活动,强化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培育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3家,年销售额1500万元以上的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0家,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的区级农业龙头企业20家。至2015年,全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20家,80%农民专业合作社达规范化要求。 二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行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建立核心品牌的质量管理监控体系,进一步推进“山水”水果公用品牌和“处州白莲”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规范使用,打响“有机”、“绿色”、“无公害”品牌。积极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知名商标申报,注重培育品牌文化、提升品牌内涵,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品牌建设带动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新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简称“三品”认证)20个,至十二五期末,“三品”认证产品达80个。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2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面积17.5万亩。积极发挥品牌效应,推广统一的生产规程、生产标准。研究、开发、使用统一、美观、大方、多种规格的品牌包装和标识,引导农户实行分级包装销售。 三是建立健全农产品销售体系。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流通中介服务组织和各类农业协会,建立和健全农产品市场和物流体系。根据农业产业布局,改造提升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培育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大力推进农产品连锁经营,积极开展农产品营销活动,加强农产品宣传,发挥农民信箱系统在组织农产品产销对接等方面的作用,组织农业企业参加省农博会、上海农展会和网上推介会等活动。对农民从事农副产品营销、技术信息服务要坚持低标准收费、高标准服务、快节奏办事。通过各类不同形式的服务,切实解决农民在就业和生产经营中缺信息、缺资金、缺技术、缺知识、缺销路、缺保障等问题。同时,继续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交易会、开展网上营销等多种形式,帮助企业和农民搞好产销衔接。 4、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全面提高农业安全水平 一是强化动植物疫情安全。全面落实动植物疫情防控责任制。以创建动物防疫规范化养殖场为载体,进一步健全疫情监测、动物免疫、动物检疫和执法监督体系,扎实开展动物春防、秋防工作,确保规模养殖场禽流感、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100%。切实发挥预警站作用,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灾害监测和预报,狠抓以条纹叶枯病、稻飞虱等水稻重大病虫害为重点的防治;加强对以加拿大一枝黄花、柑桔小实蝇等植物检疫对象为重点的植物疫情普查、预警和防控,做好市场调运检疫。确保无重大动植物疫情发生。 二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大农业执法检查力度,深化农资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农资超市试点,大力开展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加大农药兽药残留、饲料添加剂等农资产品的抽检密度,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保障农业投入品安全。到2015年,区级以上放心农资店达60%以上。加大农业标准化推进力度,强化技术培训和推广,深入开展生产记录档案规范化单位评比创建活动,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实行农产品标识制度和质量可追溯管理。健全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制度,全面开展高毒有机磷、瘦肉精、苏丹红、孔雀石绿、三聚氰胺等的例行监测,抓好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监测点建设。 三是强化农业生态安全。积极探索和推广新型农作制度、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等生态循环生产、粮经立体生产模式,集约化生态养殖等技术模式。继续推广以沼气工程为主的畜禽污染治理,积极探索“三沼”的综合利用,推广“养殖场户+合作社+种植基地”的运行模式,将规模养殖场过剩的沼液和沼渣配送到各种植基地。到2015年使全区常年存栏生猪100头以上有建池条件的养殖场(户)完成沼气建设。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加快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建设,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和肥料利用率,减少农业生产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到2015年,全区一等田面积由现在的3.10%提高到39.3%,面积由原来的2138亩提高到27138亩,增加面积25000亩。产业基地(农民合作社)产出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达98%以上,全区低毒、低残留及生物农药使用占85%以上,化肥使用强度每公顷少于280公斤。 5、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全区现代农业建设。 充分利用我区农业和旅游资源,把农业开展融入到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中,着眼于差异竞争,错位开展,从农业生产中挖掘旅游资源,从旅游产业中拓展农业产业发展,积极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着力构建集经济、生态、景观、社会文化功能和游憩保健功能于一体的体闲观光农业。一是旅游观光型。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开展桃花节等活动,积极打造九坑桃花、仙渡桃花的旅游观光农业带。二是民俗体验型。以现有农业产业为基础,通过发展体验采摘,积极发展太平柑桔、南山杨梅、路湾葡萄、大港头茶叶以及碧湖的蔬菜等农园采摘型体闲农业,提高农业产业的附加值。三是景区依托型。以老竹东西岩、大港头古堰画乡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与发展农家乐相结合,积极开展休闲观光农业。 6、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大力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通过积极创办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在农户和业主之间架起桥梁,提供信息,促进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化经营。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结合实际,多形式、多渠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按照“落实耕种和地力培育后方可立项,开发后用于发展本地潜力产业的优先立项”的要求,以连片规模基地作为农业开发的主抓手,形成土地开发整理、流转、耕种相结合的长效稳定机制。同时, 完善健全区级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做好土地流转政策指导、合同管理和纠纷调处,确保土地流转有序开展。 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完善各项土地流转优惠政策,对土地流出农户、流入的开发业主和中介服务组织给予一定奖励和补助,对规模经营面积大、流转程序规范,且符合农业产业化导向的农业企业、农业经营者,按照农业产业化政策给予项目的优先申报或扶持,鼓励开发业主长期租赁开发。同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探索建立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就业转移,逐步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四、重点项目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我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主要突破口,也是我省今后5年农业工作的主战场。为此,我们根据省政府关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要求,精心谋划,落实各项措施,积极开展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园区规划,力争在至十二五期末,完成“1+5+5+10”建设目标,即建设1个现代农业综合区、5大主导产业示范区、5个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和1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 1、“一个”现代农业综合区。即建设足球365比分:碧湖平原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园区。该园区规划总面积37800亩,涉及碧湖镇、高溪乡29个行政村。规划分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绿色蔬菜主导产业区、食用菌主导产业区),5个精品园(特色水果精品园、中药材精品园、水生蔬菜精品园、蛋鸡精品园、生猪生态养殖园)。规划通过3年时间,建设一批主导优势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把综合区建设成为服务于足球365比分:和丽水市,辐射带动浙西南山区经济发展,并具有省内领先水平的现代农业综合区,进而推进我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目前,我区的碧湖平源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园区规划已通过省专家组评审。 2、“五大”主导产业示范区。即建设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畜牧等5大主导产业示范区。其中: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范围内,建设5050亩绿色蔬菜主导产业区,地点在碧湖镇的郎奇、里河等村,按照“设施标准化、布局区域化、施肥配方化、管理科学化、产品无公害化”的国家级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基地要求,把绿色蔬菜主导产业区建设成为全区乃至全市绿色蔬菜生产提供技术示范。在碧湖镇的郎奇、里河等村和高溪乡的岚山头、岑口、上山田本村建设1050亩食用菌主导产业区,从而实现食用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周年化生产,提高土地产出率,进而带动丽水市食用菌产业的高效、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在现代农业综合区规划范围外,建设茶叶主导产业示范区、桃产业示范区和肉牛主导产业示范区。茶叶主导产业示范区建设地点在大港头镇杨山村;桃产业示范区建设地点在仙渡乡根竹园、半岭、芦村及紧邻的雅溪镇郑山5个桃专业村;肉牛主导产业示范区,建设地点在雅溪、仙渡等乡镇(街道)。 3、“五个”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围绕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畜禽五大主导产业,大力培育5家以加工型为主的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转变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产品加工档次低的现状,使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做精、做深、做强。 4、“十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1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其中:在现代农业综合区范围内的有:高溪的蛋鸡精品园和生猪生态养殖园,建设地点分别在高溪乡竹溪村和岑口村;碧湖的水生蔬菜精品园、特色水果精品园和中药材精品园,建设地点分别在碧湖镇的章塘、任村,白桥等村;在现代农业综合区范围外的有:现代设施特色高效茶叶精品园,建设地点在足球365比分:丽新畲族乡咸宜行政村、老竹畲族镇红桥村;开潭特色精品水果园,建设地点在足球365比分:紫金街道开潭村;黄泥墩精品水果园,建设地点紫金街道黄泥墩等村;翔兴肉鸽精品园,建设地点在高溪岑口,碧湖概头村;食用菌良种繁育和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地点分别在丽水市城西百果园,仙渡乡葛畈村。 5、粮食功能区。粮食功能区建设是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手段。为切实抓好粮食功能区建设,根据省、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结合现代农业综合区规划和标准农田分布情况(全区标准农田6.91万亩),在我区重点产粮乡镇标准农田上开展建设粮食功能区5万亩,确保粮食功能区建设成后10年不变。主要分布碧湖、高溪等乡镇。通过粮食功能区建设,力争实现该区域粮食总产量增加30万斤,抗旱能力达到70天以上,具有较高的防洪与排涝能力,农田总体地力水平良好,生产技术较为先进、农田复种指数200%以上、粮食作物复种指数10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粮食生产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明显提高。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深刻认识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发展农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明确各乡镇街道的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和工作安排,落实分工和责任,明确阶段性工作目标和要求,建立相应工作协调机制。要把农业发展各项任务分解到乡镇和部门,并纳入各单位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发挥农技人员、住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的作用,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农业发展,不断强化组织推动,形成全区工作合力。 (二)政策保障 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的力度,依法保证区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农产品促销、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以及农业适用技术推广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引导信贷资金、工商企业和民间资本、外资投资农业,多渠道筹集资金,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从而突破农业产业化、设施化发展的金融瓶颈。 (三)法制保障 围绕农业基础地位、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市场主体、农业投入品安全监管等,加强我区涉农法律规章的调研与制修订工作,健全农业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大力开展农业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加大对农民的普法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守法经营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抓好执法队伍建设,完善运行保障机制,提高农业综合执法能力和水平。重点围绕农资市场和动植物疫病防控等直接关系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民利益现实问题,以各项法律法规为依据,加大对重大坑农害农事件的惩处力度,确保执法的公正、公平,保护农业、农民及相关群体的切身利益,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