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2010-1239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发布机构 | 区发改局 | 成文日期 | 2010-11-19 00:00:00 | ||||||||||||||||||||||||||||||||||||||||||||||||||||||||||||||||||||||||||||||||||||||||||||||||||||||||||||||||||||||||||||||||||||||||||||||||||||||||||||||||||||||||||||||||||||||||||||||||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时期。认真回顾总结我区“十一五”以来发展的经验教训,正确分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对理清未来发展思路、科学制定我区“十二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在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区委、区政府牢牢把握发展机遇,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强化发展措施,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重大变化,积极服务中心城市建设,带领全区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十一五”规划目标基本实现,全区综合经济实力迈出上新台阶。 1、经济总量不断壮大 “十一五”规划前四年,市区GDP年均增长13.3%。2009年实现市区GDP143.2亿元,人均GDP达到5016美元;三次产业比由2006年的9.2:42.3:48.5调整为2009年的7.6:41.3:51.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9年,区地方财政收入达4.3亿元,财政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446元和7047元,居民生活日益改善。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1亿元;实现外贸自营出口2600万美元。 2、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十一五”规划前四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8亿元。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建成丽雅公路、大大线下庄至大顺,丽武公路联城至老竹现已顺利开工,乡村康庄工程通村率已达96.9%,硬化率达91.8%,交通条件日益改善;水利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通过实施“强塘”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等工程,有效地提高城镇防洪能力和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电网建设得到加强。通过加大电网陈旧设备改造和不断完善网架结构,全区共完成了708个城乡电力网架工程建设和125个电气化村的改造,极大地改善用电客户端的电能质量,降低了电网损耗。 3、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农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粮油生产形势稳定,水果、蔬菜、畜禽养殖三大传统产业和茶叶、瓯柑、笋竹两用林等三大潜力产业得到进一步提升和飞跃,其中蔬菜、水果、畜禽三个产业生产规模均列全市首位,到2009年底,共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5家;特色制造业培育初见成效。发展平台不断拓展,启动碧湖产业区块和郎奇工业小区开发建设,已建丽水工业园区2平方公里,工业发展空间已初步构建。五金机电、农副产品加工、羽绒纺织与服装、制鞋与革制品、文体教育用品及制造等产业规模和层次有所提高,产业特色渐趋清晰。共获得全国驰名商标2个、国家免检产品2个,品牌创建和培育工作取得新突破。第三产业发展加快。2008年至2009年,我区接待游客从100.21万人次增长至132.4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5.2亿元增长至6.82元,实现了较快增长。古堰画乡、风情东西、城市温泉、乡村旅游四大品牌发展态势良好。重点商贸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农村现代流通网稳步推进建设,实现了连锁超市在乡镇所在地的全覆盖;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工作不断深入,销售额稳居各县市首位。 4、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科技综合实力、科技进步水平、变化情况的综合评价三个方面在全市九个县(市、区)中均名列前茅;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大幅度提升,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基本完成,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事业稳步发展;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得到加强,基本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2007年获得“省教育强区”称号;计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计划生育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成功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 5、城乡统筹水平得到提高 至2009年已累计建成3个农村新社区、20个新农村示范村和255个整治村,村庄整治面达71%,农村受益面达83%,完成了100个村的村庄绿化;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累计建成3554座中转站、处理点、收集房等垃圾收集和处置基础设施,垃圾集中收集率和处置率均达到90%以上;农村饮水自开展农民饮用水工程以来得到了更大的改善,2006年至2009年共计受益村庄238个,受益人口17.11万人,基本上解决了山区农民饮水问题;康庄工程进展顺利,共完成投资1.80亿元,等级公路通村率已达98%,路面硬化率达94%;社区和城中村配套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道路总长达157公里,人均拥有面积12.72平方米,城区绿地率达35.8%,其中旧居住区绿地率达26.9%;城市道路照明装置率达100%,亮灯率达99.5%以上;用水普及率达100%。同时,农村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6、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有所突破 创新政府管理机制,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突破,政府职能逐渐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已逐步形成;妥善处置企业改革遗留问题,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工作,完成全区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围绕乡镇职能转变,完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根据全面清理和依法审定的原则,对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和便民服务事项本着该取消的一律取消、该调整的必须调整、该申报的全部申报的要求,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制度“两集中、两到位”改革积极推进。 7、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扎实推进 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全区地表水共监测14个断面,能满足水功能要求的断面有13个,达标率为92.8%。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成效较好。森林资源总量有了显著的提高,森林覆盖率继续保持在80%。节能降耗有效推进。处州混凝土等6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红顶服饰等7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燕京啤酒(浙江丽水)等3家企业创成省级绿色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控制在市级下达的指标内。 8、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逐步完善 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比较完整的组织领导体系、目标考核体系、资金筹措体系、政策措施体系,较好地完成了就业和再就业的目标任务。2010年末,我区城镇就业人员将达到11.22万人,比“十五”期末增加6.56万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得到提高,社会保障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89.5%;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平安莲都”建设深化,从2006年至2009年,全区报立刑事案件呈逐年下降趋势,社会治安状况逐年向好,足球365比分: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从2005年的90.3%提升至2009年的94.8%。 “十一五”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经济总量偏小特别是工业产值偏小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制约依然明显;二是农业和农村工作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三是服务业竞争力不强,特别是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还很落后,旅游业发展仍处起步阶段;四是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城乡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较大;五是社会发展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就业压力总量和结构性矛盾还没有根本缓解,高房价不仅对其它消费产生强烈的挤出效应,同时也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六是市场体系尚不健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仍未到位,市场配置资源化步伐仍然缓慢;七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民、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仍相当薄弱,严重影响经济转型与社会和谐。同时,服务型政府建设亟需加快,特别是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亟待加强。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们的经济环境将进入一个新的大调整、大变革的时期,一个总体上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但不确定因素可能增多的发展环境。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处在经济危机后缓慢复苏并低位调整的时期。到目前为止,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尚未结束。由于这场危机爆发的原因具有内生性和广泛性,它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的。除了短期经济衰退之外,从中期来看,全球经济将面临一个中低速的增长环境;在增长方式上,以美国过度消费、中国等出口导向经济体过度生产为代表的增长方式面临调整。 从国内环境看:中国经济有望“率先复苏”,但是高速增长态势可能难以持久。面对全球经济危机冲击和国内发展存在的问题,国家“保增长、扩内需”的一系列宏观政策措施初显成效,我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先行者。但是,目前我国经济的恢复性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主要是国内因素在起作用,国际因素仍然以负面影响为主;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进入比较严重的衰退期。预计世界主要经济体形势难以很快好转,仍需3—5年调整才能实现复苏,这对外向依存度较高的我国冲击巨大,因此,没有全球经济复苏跟进,中国经济很难长久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十二五”时期,我国的宏观政策的着力点将是“保增长、促转型、扩内需、重民生”,即: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从省内环境看: 将进入全面转型和跨越式发展新阶段。“十二五”期间,人均GDP将由6000美元向10000美元迈进,将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接近高收入国家(地区)水平。这个阶段是浙江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重要时期,也是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省将抓住转型升级这一主线,从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和体制转型入手,实现我省跨越式发展。为了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省委、省政府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角度出发,提出发展“山上浙江”,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加大了扶持欠发达地区的力度,不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和产业转移的力度,把欠发达的地区培育成浙江新的增长点。 从丽水发展看:争取与全省同步实现现代化。目前丽水大部分经济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大致一致,但人均GDP3000美元只有全省平均水平1/2。“欠发达和生态优势”是我市最大的市情,面对最大的市情,全市逐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小康两大战略目标”和推进“四个发展”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山区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山上丽水”,“十二五”时期,人均GDP从3000美元向6000美元迈进,我市将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 从我区情况看:与全省同步实现现代化。市区2008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预计2010年达到6000美元。预测“十二五”时期,市区人均GDP从6000美元向10000美元迈进。作为丽水的唯一市辖区,市委、市政府对莲都的发展高度关心,也寄予厚望。一是市区体制在磨合中不断调整和完善,经过多年磨合和梳理,市区体制越来越显现协调性和合理性;二是拓展我区工业发展空间。在新一轮土地修编中专门划出拓展工业的发展空间,为莲都新一轮发展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我区还具有其它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作为唯一的市辖区,我所处在整个丽水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的中心,基础设施较好,城镇化水平较高,享有中心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优势,更容易受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二是后发优势。作为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学习、吸收和引进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可以更加明晰产业定位、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少走弯路,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和发展潜力较大,更加有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生态优势。我区处于浙西南生态屏障的核心区块,生态立区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生态环境保持良好,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森林覆盖率80%以上。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路、主要目标和发展布局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两创”总战略,坚持市委“三市并举”和区委“三区”发展战略,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两大战略目标,深入落实“服务市区、发展莲都、促进和谐”各项举措,紧紧抓住转型升级这一主题,坚持把扩量提质作为我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根本目的,使我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和谐发展。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强化和谐发展意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积极促进就业,努力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提高民众购买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坚持转型发展。按照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强化转型发展意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同时,更加重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坚持统筹发展。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强化统筹发展意识,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体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协调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走出一条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道路。加快产业发展和集聚,带动农村人口转移,努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坚持改革发展。按照资源配置市场化的要求,强化改革开放意识,全面深化和推进各项改革,着力消除思想和体制障碍,更大程度上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三)发展战略 ——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取得明显成效。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深入实施循环经济建设和节能减排,积极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加强水环境、大气环境、人居环境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保护、建设生态资源,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和国家级生态模范城市;弘扬生态文化。牢固树立态文明观念,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力度,开展绿色创建活动。科学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并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初步实现。 ——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方向,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按照调高、调优、调强的要求,进一步突出工业经济主体地位,大力培育、发展低能耗、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协调产业改造升级与资源环境持续性发展,培育产业链和龙头企业;按照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传统与现代服务业并重的要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不断壮大服务业总量,提升服务业质量和水平;按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要求,以科技服务为支撑,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坚持精品路线,瞄准高端市场,做精做特高效的现代农业。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中心城、镇、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以现代理念建设城市、管理城市、发展城市,科学把握城市发展方向,改善浙西南中心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为方向,充分发挥中心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战略节点作用,通过实施定目标体系、优化空间布局、扩大管理权限、加大政策扶持等举措,加快中心镇转型升级;以“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因势利导、有序推进”的要求,加快土地流转,强化中心村培育,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实施村庄撤并,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向中心村集聚,全面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 ——以富民惠民安民为宗旨,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以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为基本目标,大力鼓励自主创业,推进全民创业,普遍提高人民富裕程度;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基本任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群众充分就业,建立惠及全民、城乡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基本要求,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集中更多的精力和财力,不断改善民生、纾解民困,正确处理社会利益关系,有效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形成比较完善的学前—义务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体系、全民健身和卫生医疗体系。 (四)发展目标 ——涉及转型升级的主要指标。市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0%,按现行价格和汇率计算,到2015年市区生产总值达到260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5000元左右;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4∶46∶50;至“十二五”时期末,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14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旅游总收入22亿元,外贸出口达到**亿元。 ——涉及社会民生的主要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000元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左右;社会基本保障覆盖率达到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6%;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26000人;城镇新增就业4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500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6‰之间。 ——涉及环境资源的主要指标。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2010年基础上继续下降;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比“十一五”规划有所提高;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0%左右。 (五)发展布局 1、主体功能分区 根据我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我区国土空间划分“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生态经济区和生态保护区”四大主体功能区块,确定每类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开发方向,完善其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优化开发区。将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力正在减弱的紫金街道、白云街道、万象街道、岩泉街道等4个街道划为优化开发区,今后产业发展方向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着力提升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功能。 ——重点开发区。将区位条件较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产业集聚优势,人口密度较高,集聚条件较好,低丘缓坡资源较为丰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水阁街道、富岭街道、碧湖镇、大港头镇、联城镇、高溪乡等6个乡镇街道划定为重点开发区域。 ——生态经济区。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弱、生态功能性相对较小的老竹镇、雅溪镇、峰源乡、仙渡乡、双黄乡、丽新乡、太平乡等7个乡镇划定为生态经济区。 ——生态保护区。将市区饮用水源地所在地,关系到全区居民饮水安全,生态敏感性较强、生态服务功能十分重要的黄村乡及相关人文景区划定为生态保护地区。 2、空间布局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为“一心、一轴、三片、多点”。“一心”即以中心城区为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心,通过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积极营造良好的商务环境,加快发展包括信息、保险、会展、金融、中介服务、商贸、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形成物流、信息流等优势,增强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建设现代服务业积聚区;“一轴”即以瓯江干堤沿线为旅游产业发展轴线,围绕创建省级风景旅游度假区(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的目标,充分利用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建设生态旅游休闲带;“三片”即以碧湖、大港头、高溪为节点,建设综合生态经济区块,以丽新、老竹、联城为节点,建设生态旅游区块,以雅溪、黄村、双黄为节点,建设生态农业区块;“多点”即多个中心村,积聚人口,建设农村新社区。 三、“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任务及主要措施 (一)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明显提升产业竞争力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规模农业,加快农业生态科技园建设。培育具有地方特色、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强的农业主导产业,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业增长向集约型转变;二是提高农业规模化水平。加快推进山林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经营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集中。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扶持发展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建设一批区域特色、规模经营、资源集聚的现代农业基地和园区;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抓好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加快农村公路、电网、饮用水源等设施建设改造。搞好村镇规划和建设,优化村庄布局;四是加快培育新型农民。要进一步整合教育、农业、科技、劳动力等方面资源,着力培养中小企业、合作组织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提高农民自主创业、转移就业和勤劳致富能力;五是加快整合农产品品牌。深入推进三大潜力产业培育和四大传统产业改造,加快建设一批品牌化、标准化、效益的特色农产品基地,争取有更多的农产品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并力争多培育出一些有原产地地理标志的名特优农产品。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一是积极拓展发展平台。抓住当前土地利用总规划修编契机,充分利用低丘缓坡资源,抓好丽水工业园区扩容和碧湖郎奇、大港头小岭脚、双溪洪渡等重点乡镇工业功能区规划的衔接和落实,到2015年,力争实现全区新增工业用地3平方公里以上。二是推进产业集聚发展。重点抓好丽水工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整体竞争力。以园区吸引项目,以项目支撑园区,推动产业集聚和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三是努力营造良好环境。转变政府职能,简化审批程序,规范涉企收费,为企业减压松绑。切实提高信贷服务效能,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并努力营造汇集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投资创业环境。四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创建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加强企业科技队伍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五是加强选商引资。健全体制机制,加强招商队伍建设,找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定位,充分发挥山海协作等载体作用,参与区域分工合作,主动融入“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主动接受甬台温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辐射,积极引进产业龙头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业。围绕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和浙西南旅游集散中心两大目标,尽快制定《足球365比分:旅游业“十二五”发展总体规划》,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做大做强生态旅游,努力使旅游产业成为我区经济的新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二是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以中心城区为依托,重点培育一批主力业态集中、核心竞争力强的商贸集团,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现代商贸服务业;积极推进城乡商贸一体化。鼓励和引导商贸流通业向集镇、中心镇延伸,并逐步发展到乡镇、农村,扩大农村商贸流通市场的规模和份额。三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依托我区目前农副产品加工业、五金机电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业、制鞋及革制品业、羽绒服装制品业等产业培育初见成效现有的产业基础,结合碧湖产业区块开发及碧湖中心镇建设的推进,积极尝试发展为为重点产业配套的信息服务、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科技服务等一些的生产性服务业。探索鼓励制造业与服务业剥离,促进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扩大和创造生产需求,为制造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动力配套。四是适时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生活服务业。通过健康发展房地产业、加快发展医疗保健业、规范发展社区服务业,逐步在社区、农村形成便民利民的网络化服务格局,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系。 (二)注重统筹、缩小差距,明显加快城乡一体化 加快推进城镇化。按照经济社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总体规划、行政区划“四划合一”的思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各类规划,科学规划城乡布局;对小城镇和集中居住区的区域,应当参考城市基础设施并考虑农村的实际需要,重点推进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的道路、水、电、通信、环保及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大胆探索与城镇化配套的改革措施,重点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统一城乡居民身份,让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工作和创业不受身份限制,让农村人口与城镇居民拥有同等发展机会,加快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 加快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合理布局城乡产业结构,通过深入开展城乡产业协作,在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城市工业对农村工业的辐射面,可通过定点支农、来料加工、协作生产、产品下移等方法,发展农村第二产业;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特别是各种服务业,把小城镇建设成人口、产业和市场的集聚点和城乡的连接点,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构建统筹城乡发展新机制。开展农民承包地流转。以出租、入股、置换等方式,加快推进农用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使土地向规模化集中;盘活农村宅基地,加快推进农民向新社区集中;继续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着力解决农民创业资本问题;建立推进各种要素向中心镇集中机制,扩大中心镇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推进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各种要素向中心镇集中;积极研究探索解决农民土地流转后的社会保障问题,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保服务体系;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推动城乡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千方百计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 (三)加大对接、加强整合,明显强化要素保障能力 用地保障。按照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保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公共建设项目用地;通过对上争取、对内挖潜,提高用地率和产出率;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大力实施低丘缓坡开发,增加农业用地,拓展建设用地。 资金保障。加大银企对接力度。定期召开投融资项目信息发布会、银企座谈会,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努力做好政府性融资项目包装,充分挖掘社会资本潜力;深化国资产权集中管理机制,拓展国资公司持续融资能力;精心包装项目,加强向上申报和对接,多渠道保障资金需求。 人才保障。树立人力资源是重要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和保障政策,积极营造育才、引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开发人力资源,积极吸引外地高层次人才来莲都创业,着力增强人力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科技保障。树立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统筹城乡科技发展,推动创新要素向农村转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引领、支撑、带动作用,全面推进科技创新。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迅速培育后发优势,努力使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推动莲都发展的主导性因素。 围绕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充分考虑土地、水、能源的支撑能力和政府财政资金能力以及环境容量承受能力,扎实做好“十二五”重大项目规划,加强项目策划,通过加强前期谋划、协调对接、促进开工等措施,加快推进一批以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适度超前、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为实现莲都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一是加强交通运输网络建设。重点实施“一纵一横一环”区域干线提升工程、县乡公路联网改造工程,继续实施通村公路联网工程、安保工程等,提升区域干线公路等级,完善公路网布局,扩大网络覆盖面,提高通达深度。到2015年,全区所有中心镇至城区有一条二级以上公路,通村公路等级率、硬化率达到100%。二是加强水利设施网络建设。“十二五”期间,依据“以人为本、以防为主、以避为先”的指导思想,着力加强基层防汛体系建设,强化非工程防洪减灾措施,加强防汛应急抢险队伍建设,实现“平安水利”目标;以保障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生产发展、生态改善等需求为重点,突出抓好千库保安、山塘整治、堤防加固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实现“民生水利”目标;按照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的要求,从有利于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供水保证率出发,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城乡供水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逐步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三是加强能源网络建设。积极推行电力需求预测管理,大力倡导节约用电,削峰填谷,合理、有序、节约用电,提高电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大力推进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吸收和推广应用,构建节能技术服务体系。通过电网的规划建设与改造,逐步形成布点合理、调度灵活、适应性强的电网结构。根据电力供需平衡要求,结合城市规划中各区域的建设进度,“十二五”期间市区将建设110kV变电站2座,扩建110kV变电站4座,建设10kV开关站2座。四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突出抓好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外网统一服务平台。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建立乡镇、街道网站,依法开展政务公开信息的网上发布,打造“一站式”综合性政府服务平台。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广应用“农民信箱”,加速农村信息化进程。整合共享信息资源,完成电子政务标准化工程,建设统一、标准化的网络平台,促进科技、教育、环保、公用事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部门网逐步向统一的政务网络平台并转,推动公共信息资源跨部门、跨系统的资源共享,提高网络资源利用效率。 (五)优化资源、整体推进,明显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 继续优先发展教育。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学校管理,搞好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效益,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居全市一流,素质教育总体水平位居全省中等水平,初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切实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三级网络体系建设,合理配置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医疗机构管理体系改革,明确乡镇卫生院功能定位,转变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大药品市场整治力度,加强对重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加强农村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卫生执法监督管理网络。 大力繁荣文体事业。抓住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的契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通过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区、省“东海明珠”、市“山花乡镇”、“文化示范村”、“文化示范户”等工作,不断推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发展文体事业和文体产业,全面提升莲都文化软实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大幅提升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不断满足城乡群众的基本体育需求。 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财政科技支出占经常性财政支出比例逐年提高。进一步树立科技投入作为公共战略性投资的理念,构建科技进步经费筹集机制和激励机制,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增加科技投入。提升知识产权、标准和品牌创造能力,进一步完善科技进步体系和科技创新机制,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六)注重公平、改善民生,明显提高社会和谐度 保持就业形势稳定。要把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扩大就业与促进创业并举,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加强失业调控,保持就业局势稳定。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快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加强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努力提高保障程度。全面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医疗、司法、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社会互助为补充,覆盖全社会的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救助管理工作体制。 保护妇女儿童和弱势群体。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进一步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尊重和保障残疾人权益,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积极发展老年人事业。 加强人口计划和管理。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保持人口有计划适度增长。加强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管理。 全面创建和谐社区。健全社区组织,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社区服务用房,编制“社区工作服务用房建设规划”,社区规模调整和设置,以“社区十件实事”和创建“星级和谐社区”为载体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依法依规、及时有效、全力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各类矛盾和纠纷,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充分发挥信访工作反映社情民意直通车和协调利益纠纷调节器的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七)加强防范、强化监管,明显提升公共安全度 加强安全生产。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建立健全统一协调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安全执法。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隐患规范落实部门责任。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强化监管者牢固树立科学监管理念。坚持为民监管、依法监管、有效监管、全程监管和和谐监管的科学监管理念,加强部门联合执法,建立正常沟通协调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全面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强化生产经营者诚信意识和第一责任人意识,落实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深入推进食品安全“四网”建设和农村药品“两网一规范”建设,努力解决“双无村”的药品供应问题。强化群众食品药品安全意识。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宣传力度,提高群众识别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的能力,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防范和应对公共安全。推进科技强警,加强公安队伍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完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八)健全民主、接受监督,明显加快民主法制进程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依法治区的社会环境。坚决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和决定,加强同区政协、各民主党派及工商联的联系,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巩固扩大基层民主,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 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规范执法行为,营造公平正义的司法环境。促进执法公正。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加强基础建设,推进“一站式”法律服务。加强人民调解、仲裁服务、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加强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深入推进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探索建立教育矫正、社区管理一体化机制,规范社区矫正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矫正质量和社区服刑人员融入社会的能力。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强化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肃查处违纪违法的大案要案,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九)深化改革、完善机制,明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大的突破,克服发展体制障碍方面,建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府管理模式,形成转型升级的制度保障。 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立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重点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继续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有序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投入机制。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进公平市场准入机制改革,破除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继续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设诚信政府,政府带头守信,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社会领域改革。更加重视事关民生的改革,围绕社会公平正义和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确保财政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社会事业和民生改善。加快公共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十)保护优先、改善环境,明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推进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进工业区生态化建设改造,努力建立高效、低耗、低污染的生产体系,全面推进节能降耗,淘汰高耗能工艺和设备,开发推广节能节水技术,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建立健全节能降耗考核体系,推进能源节约,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准入制度;加强农村污染控制。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村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全覆盖。推广化肥农药污染防治、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农业固废污染防治(秸秆、废弃农膜等)技术,提高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水平。 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对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地等生态体系实施重点保护。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依法坚决制止乱砍滥伐、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现象,切实维护森林资源安全。巩固推进生态创建工作,大力推进国家级生态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乡镇村的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全面提高生产与生活环境质量。
附表一:足球365比分:“十一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进展情况表 附表二:足球365比分:“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主要指标安排表
附表一 足球365比分:“十一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进展情况表
附表二 足球365比分:“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主要指标安排表
|